隋代即设坊置乐人,“(大业)六年(610),帝大括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关中为坊置之”(《隋书·音乐志》)。唐初,唐高祖(618~626年在位)始在禁中设置官署内教坊。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改称云韶府,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又恢复旧称。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教坊机制得以完善。开元二年(714),除在蓬莱宫侧内苑设置内教坊外,并在西京(长安)宫外的光宅坊设右教坊,仁政坊设左教坊;在东京(洛阳)明义坊南北两面亦设左右教坊各一,掌管俳优杂技。在隶属关系上,不再隶属太常,而改由宫廷直接委派的中官(宦官)为教坊使管辖,与掌管礼仪祭祀的太常寺相区别。内教坊专职宫内娱乐活动,外教坊主要为宫廷表演,亦可偶尔到一些权贵家中表演;左教坊多工舞,右教坊多工歌。据宋代陈旸《乐书》所载,唐全盛时,内外教坊集歌舞人才几近2000人。宋代教坊承袭唐制,“掌宴乐阅习,以待宴享之用”(《宋史·职官志四》)。宋教坊不设坐部,而分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和鼓笛部等四部(《宋史·乐志》:“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因遭金人的洗劫,北宋教坊随之解散。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恢复教坊建制,并分为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13部。后又于宋孝宗乾道(1165~1173)年间撤销了教坊机构(《宋史·乐志》:“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另一说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解散教坊。乐工被安置在德寿宫或“临安府衙前乐”任职。且宋教坊的艺术水平因不肯吸纳新声,而呈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之势(《宋史·乐志》:“又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市民音乐的勃兴,可“呼市人使之”(市井艺人可入宫供奉),亦大大缩小了教坊的功能。金时亦设教坊,往往称之为“汉人教坊”。《金史·乐志》载:“散乐,元日圣诞称贺,曲宴外国使,则教坊奏之。其乐器曲名不传。”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时,曾设教坊司,搜访前朝教坊乐工置之。明时则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辖乐舞与戏曲。清顺治十六年(1659)内宫以内监取代教坊司女乐,雍正七年(1729)以和声署取代教坊司。
教坊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