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年鉴学派倡导关注人类所有活动的“总体史”,日渐产生重要影响,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与社会学科的历史化趋势不断加强。历史研究中的人口问题,例如各个历史时代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人口的阶级或阶层构成、人口的自然流动和社会流动、平均寿命、婚育年龄、出生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完婚率、堕胎率、迁徙率等,在历史认识中的重要性更为突显。恰如此外在战后的现实生活中,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切促使历史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及其研究领域,从社会史或经济史的研究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历史学独立的一个分支。
历史人口学真正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出版的《教区记录和往日居民状况记录分析手册》是重要标志,将人口状况纳入历史研究的领域。作者通过对当时神职人员的出生、婚嫁、生育、死亡等记录的分析,获取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人口信息,有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从一个新的视角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人口史学家于1952年和1953年分别提出的以分析教区记录为主的人口史研究方法也在上述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历史人口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西方人口史学家发表了大量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诺曼底教区克鲁莱人口》(1958)、《人口与社会结构史》(1965)、《历史学中的人口:历史人口学论文集》(1965)、《英国历史人口学导论》(1966)等。70年代以后,美国先后有《出生率变迁的历史研究》《历史上的人口模式》等论文集问世。在英国出版的《苏格兰人口史:1541~1871》(1981),1963年历史人口学协会的成立和1965年《历史人口学年鉴》的出版都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法国历史人口学的理论方法也开始影响西方各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及北欧各国都相继推进了历史人口学的研究,其中有英国剑桥人口与社会结构史研究小组和美国人口史协会。
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口史学领域的学术勃兴逐渐使史学家注意到人们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家庭结构、社会价值观念等,同时促使了心态史、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史学家都从人口史研究跨到了心态史研究。70年代中期开始,疾病史、人种生物学等都从人口史学的主题出发,展开了系统研究。历史人口学成了史学潮流的一个新的转折领域与分支学科。
历史人口学还存在着各种需要解决的困难。①资料涉及范围广,但是记载不完整、不连贯导致研究出现空白。例如人口学家已将资料扩展到各类司法记录、执业登记表、外来人口登记册、税收报表、财务统计报告、城市乡村遗址发掘、墓地分析、尸骨分析等各个系列。但是教区记录的完整性、系列性不够。②研究工作数量庞大。一个拥有500居民的村庄在一个世纪中的人口变动状况需要史学家从事持续六个月的强化工作,因此人口史学长期局限在以教区、中小城市为对象的专题研究。③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运用,加速了人口史资料分析的速度,但是以国家地区为单位的人口史编写,目前只能是以抽样结果为基础。④西方人口史学只是在狭小范围的领域获得较大发展,史学家始终未能从宏观角度对世界性的人口变迁及中世纪中期以前的人口史学问题做出明确的阐释。因此,历史人口学还需要大力开发材料与采用新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