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学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 风景园林学 . 风景园林史 . 外国风景园林史 . 日本园林

日本庭园

/Japanese gardens/
条目作者孟兆祯

孟兆祯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77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7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关于日本庭园园林的总述。

英文名称
Japanese gardens
所属学科
人居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学

日本气候温润多雨,山明水秀,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民族崇尚自然,喜好户外活动。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园林艺术。

日本历史上早期虽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造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和防范火灾。后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庭园中出现了游赏内容。钦明天皇十三年(552),佛教东传,中国园林对日本的影响扩大。日本宫苑中开始造须弥山,架设吴桥等。朝臣贵族纷纷建造宅园。20世纪60年代,奈良市平城京考古发掘表明,奈良时代的庭园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设岩岛,池边置叠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块,环池疏布屋宇。

平安时代(7941185)前期,庭园要求表现自然,贵族别墅常采用以池岛为主题的“水石庭”。到后期,贵族宅邸已由过去具有中国唐朝风格的左右对称形式,发展成为符合日本习俗的“寝殿造”形式。这种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设岛,池周布置亭、阁和假山,是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例如京都宫道氏旧园,在寝殿(现已不存)南面有水池,池中有三座小岛,池西设泷石组(即叠落式溪流,近似小瀑布)。这个时期的庭园用石渐多,有泷石组、遣水石组(在水流边的布石)、池中小岛式石组(所谓龟岛、鹤岛、蓬莱岛等)。一些佛寺也多在大殿前辟水池,池中设岛,或在岛上建塔。岩手县毛越寺和京都法胜寺即为遗例。记述平安时期造园经验的《作庭记》,是日本最早的造园著作。

镰仓时代(1185~1333),武士阶层掌握政权后,京都的贵族仍按传统建造蓬莱海岛式庭园,鹿苑寺庭园即为一例。另一方面,由中国传入的禅宗佛教兴盛起来,禅僧的生活态度,以及携来的茶和水墨山水画等都对日本上层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起日本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变化。禅、茶、画三者结合孕育而成的思想情趣,使日本庭园产生一种洗练、素雅、清幽的风格。镰仓末期的造园家禅僧疏石(梦窗国师)曾设计构筑京都西芳寺、天龙寺、镰仓端泉寺、甲州惠林寺等庭园。他也是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对日本庭园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室町时代(1336~1573),武士宅园仍以蓬莱海岛式庭园为主。由于禅宗仍很兴盛,在禅与画的进一步影响下,枯山水式庭园发展起来。这种庭园规模一般较小,园内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而用白砂象征水面和水池,或者配以简素的树木。典型实例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和龙安寺庭院(均为方丈庭园)。大仙院建于1513年,庭园位于方丈室前,宽仅5~6米,以一组有“瀑布”的石组为主体,象征峰峦起伏的山景,山下有“溪”,用白砂耙出波纹代替溪水。这种无水而似有水、有声寓于无声的造园手法,犹如写意山水画,是一种有高度想象力的艺术概括。龙安寺方丈庭园枯山水全用白砂敷设,不植树木,白砂中缀石组五处,共15块,分为5、2、3、2、3,由东到西,面向方丈室做弧形布置,风格洗练而含蓄,被视为枯山水式庭园代表作。

山时期(1573~1603)多为武士家的书院庭园。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是群雄割据的乱世,各地诸侯建造高大坚固的城堡,邸宅庭园则以宏大富丽为荣,如二条城、安土城、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但蓬莱山水和枯山水仍然是庭园的主流。园林植物方面创造出“刈込”法,即一种对树木进行整形修剪的方法,一般把成片栽植的植物修剪成不规则的、自由起伏的“大刈込”。石组多用大块石,形成一种宏大凝重的气派。大书院、大刈込、大石组,构成这个时期园林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茶道的发展而兴起的茶室和茶庭。千利休(15221591)被称为茶道法祖,他提出的“佗”是茶庭的灵魂,意思是寂静、简素,在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他所倡导的茶庵式茶室和茶庭,富有山陬村舍的气息,用材平常,景致简朴而有野趣。遗作有表千家的茶庭等。同时,石塔、石灯、水钵的布置和飞石、敷石的手法,由于在茶庭中的使用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江户时期(1603~1868)200多年间大体处于承平时代,皇室贵族造园之风仍盛,各地诸侯因一年一度至江户参觐,纷纷在江户建造豪华的府邸庭园。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集过去历代造园艺术之大成的时期,涌现出一些造园家,如小堀远州等。远州做过远江守,后又为德川幕府的“茶道师范”,以造园和茶事闻名遐迩。他的作品遗例有京都南禅寺金地院庭园和孤蓬庵庭园等。

江户时期除了有前一阶段发展起来的草庵式茶庭(通常称为露路、露地)外,兴起了书院式茶庭,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连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园林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等。枯山水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形式更多,出现了所谓“七五三式”“十六罗汉”等品类。以前庭园中种植的植物重常绿树而轻花卉,到江户时期才开始大量种植花卉。单株植物修剪成的“小刈込”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庭园是江户初期智仁亲王在桂川边上所建的桂离宫和后水尾天皇为退位后居住而建的修学院离宫。此外,还有很多寺院庭园、茶庭、邸宅庭园的遗例。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在欧美造园艺术的影响下,日本庭园开始了新的转折。西方的园路、喷泉、花坛、草坪等开始在庭园中出现,使日本园林除原有的传统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园技艺。而且庭园从特权阶层私有专用转为开放公有,国家开放了一批私园,也新建了大批公园。

日本园林早期接受中国的影响,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产生了多种式样的庭园,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林泉式或称池泉式。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在大型庭园中还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②筑山庭。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等。至江户末期,则有所谓“真筑山、行筑山、草筑山”3体,主要是精致程度上的区别。③平庭。这种庭园内部地势平坦,不筑土山。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一般采用低矮的石组,配以园路、“刈込”及其他树木,其形式也根据园景繁简程度而分为真、行、草3种。④茶庭与茶室相配的庭园。有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3种,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又因茶庭区划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3种,三重露地则有外、中、内3区庭园。⑤枯山水。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这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

在植物配置方面,日本庭园早期重常绿树而轻花卉,江户以后有所改进。园内地面常用细草、小竹类、蔓类、羊齿类、藓苔类等植物覆被,很少用砖石满铺。人工修剪的“刈込”是一大特色。

山石很少用石叠假山,一般用土山和石组。石组的式样变化很多,用石方式也多种多样。

园林建筑采用散点式布置,无蜿蜒的长廊。不论是书院造还是数寄屋,平面都很自由,布局开敞,外围的纸格扇可以拉开,使内外空间连成一片。建筑风格素雅,屋面多用草、树皮、木板覆盖,仅少数大书院式庭院用瓦顶。木架、地板和装修一般都不用油漆,但做工精细,表面磨光露出木质纹理,或用带皮树干、竹、苇等自然材料,墙面用素土抹灰。因此,日本庭园建筑格调细腻而雅致。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