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于怀庆府(今河南沁阳)。是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的长子。11岁时封世子。13岁时,父恭王以请帝“修德讲学”、规谏“神仙土木”,激怒世宗。15岁时,父又因宗室诬告“叛逆”,以“讪朕躬,在国骄傲无礼,大不道”的罪名被削爵,禁锢于凤阳。隆庆元年(1567)十二月,朱厚烷复爵,大约翌年还邸。朱载堉15~33岁,“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藳独处者十九年”(《明史·朱载堉》)。35岁时母丧除服后,始议婚娶。56岁时,父恭王薨,朱载堉体弱多病,且认为王位应由其所属简王第四支复归第三支朱载玺,因此先后7次上疏,恳求让爵,70岁时始获准,但仍以世子禄终身。翌年,明神宗赐建“让国高风”玉音坊。朱氏自幼聪颖笃学,终生潜心乐律历算。早年阐悟佛典,约自58岁离府邸,避退城北丹水一带隐居,自称道人,倾其心血继续著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四月卒,终年76岁,谥端清。葬隐居地附近的九峰山之原。
朱载堉的主要著作汇集在《乐律全书》,涉及律学、乐学、算学、历学、舞学诸学科,共计14种,于万历三十四年进献宫廷。此外,其未收入《乐律全书》的早期著述和进献《乐律全书》以后完成的著作,传世者有6种:《瑟谱》十卷(1560年自撰小序、大序)、《嘉量算经》三卷(1610年自序)、《律吕正论》四卷(1610)、《律吕质疑辩惑》(1610或1611)、《圆方勾股图解》(1610)、《古周髀算经图解》(赵君卿注,朱载堉图解,1610)。其他只见著录,未见传世刊本者尚有多种,如《韵学新说》《切韵指南》《毛诗韵府》《先天图正误》《瑟铭解疏》《算经秬秠详考》《金刚心经注》《礼记类编》等。
朱载堉早年受其父并通过其父受到何瑭学术思想的影响。其学术贡献是明末实学思潮重大成就之一,主要体现在律学方面:创建“新法密率”学说,解决了中国传统律学中“黄钟还原”(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在世界律学史上首先创建十二等比律(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并取得计算成果,他认为,“律为万事根本”,律学是“数度之学”,且“依律起历”,“律历融通”,其本在“天地之道”“自然之理”,因此独尊“新法密率”,具有一元化律制观。又认为:讲律吕,为兴乐,律为体,乐为用,礼乐二者不可偏废,古代乐舞体制应予恢复和弘扬。在明末历学业已衰落的情况下,朱载堉向宫廷进献的《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两种历法虽未被采纳施行,但其关于回归年的计算成果甚为精密,并在著述中揭示当时施行的《大统历》产生弊端的原因。晚年与历学家邢云路有学术交往,75岁时为邢著《古今律历考》撰序。其舞谱论著在中国和世界舞学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其结合“新法密率”计算求出的等比数列,精密程度在世界数学史上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