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自然灾害地理学 . 〔自然灾害防御〕 . 自然灾害管理循环 . 灾害恢复

灾害恢复

/disaster recovery/
条目作者赵晗萍蔡思达
条目作者赵晗萍

赵晗萍

蔡思达

蔡思达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73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7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受灾地区的社会生态系统在系统自身调节和外来力量帮助下,由受灾后的受扰动状态重新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

英文名称
disaster recovery
所属学科
地理学

通常情况下,未受灾地区的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当灾害发生后,社会生态系统受灾害因子影响,其相对稳定性往往被扰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社会环境受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经济,以及社会(受灾地区民众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的破坏上,自然环境受影响主要体现在景观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次生灾害发生概率增加上。面对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仅靠社会生态系统固有的恢复能力进行调整无异过于缓慢,而且很难恢复灾前系统相对稳定的水平,所以必须有意识地调用社会生态系统内外的力量以产生有益影响:①对于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除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外,往往还需要采取人工措施进行生态修复。②对社会环境受到的破坏,除了当地政府、民众积极展开自救互救措施外,通常还需要外部援助如专项救灾物资和较长期的恢复性政策如鼓励经营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

影响灾害恢复过程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灾种、灾害破坏强度,灾前系统水平,灾后资源投入和灾后技术管理水平。①灾种和灾害破坏强度决定了受灾区域的面积、受灾状况,以及灾后应急资源的基本投入方向。②灾前系统水平决定了社会生态系统内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系统恢复到灾前相对稳定水平的难度。③灾后资源投入和灾后技术管理水平决定了灾害恢复过程的计划和实施的水平。

灾害恢复情况的优劣通常可以由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及恢复后水平等变量进行综合刻画。其中,灾害恢复后新均衡状态的系统性能有三种基本情况:高于、低于或与灾前相对稳定水平持平。灾害破坏必然在短期内造成民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基础设施的破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灾后相对稳定水平必然低于灾前。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建,外部支援资金的投入,以及优惠政策的扶持同时也是灾区加速发展的机遇,可以让灾区借此优化生产结构,扶持当地企业,并规划建设新的居住区域,同时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机制和加强避难设施建设。唐山大地震后,在当地政府、民众和外来力量的帮助下,新唐山城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

灾害恢复的过程通常由政府主导进行,除了如何使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怎样在灾后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灾害管理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做好长期规划工作,避免短期灾害恢复工作的盲目性,基础设施和经济的指标恢复除了重量,更应重质。②充分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在灾后恢复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③注重对受灾民众的心理干预和对经济困难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④注重对受灾地区灾后相关数据的搜集工作,以切实掌握灾害恢复进程和合理优化灾后恢复重建策略。

  • 吴吉东,周扬,顾孝天,等.灾害恢复度量框架——Katrina飓风灾后恢复应用案例.自然灾害学报,2013,22(4):58-64.
  • 费璇,温家洪,杜士强,等.自然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自然灾害学报,2014,23(6):19-31.
  • 唐桂娟.城市灾害恢复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2):31-37.
  • 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5):164-187.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