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是指有限的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通常用各类卫生资源每单位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作为评价效率的指标,包括卫生资源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评价从机构和体系两个层面开展。
卫生资源的评价从机构层面描述医疗机构内部的资源利用情况,其卫生资源效率的计算方法是机构卫生服务量指标与卫生资源相除。其中,卫生服务量指标主要包括:总诊疗人次数、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等。将这些卫生服务量指标与各类卫生资源相除就能得到各类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关键指标包括: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医生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诊疗人次数/平均医师人数/251天)、医生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医师人数/365天)等。卫生资源评价从体系层面描述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效率,其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率分析、综合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往往在卫生资源配置评价中与公平指标和质量指标共同使用。卫生资源配置评价的目的是评价资源配置和使用是否实现公平和效率目标,即评价卫生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和公平。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评价通常通过卫生资源合理和优化配置来体现。通过卫生资源配置评价,分析政府或市场是否使卫生资源公平且有效地在不同领域、地区、部门、项目和人群中分配,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还应考虑资源配置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背景,卫生系统发展以及未来的资源配置需求与挑战。区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卫生发展的水平与特征,以及卫生系统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客观分析和评价其卫生资源配置的要求。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发达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昂贵医学技术进步成本以及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则日益面临着健康需要与资源匮乏导致可得的资源不足的差距方面的挑战,以及在资源配置方面决策能力低下和缺乏制度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也同样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其对卫生资源配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对其资源配置进行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