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主要作者为R.E.帕克,美国社会学家,是20世纪美国社会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译者为杭苏红。
全书分为10章,第1~3章中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城市研究的基本视角与方法,分别为:①帕克将城市作为研究人性及其社会过程的实验室或诊所,试图考察城市中区域聚集、职业选择、新闻传播、股票交易、家庭、犯罪、政治参与等现象如何展现城市居民的观念、性情和习惯,以及伴随着城市发展和“流动”,这些观念、性情和习惯的变化趋势;②伯吉斯使用延伸、继替、中心化等概念描述城市发展、扩张和流动过程,将空间与区域边界变动作为研究城市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考察点;③麦肯齐从人类生态学角度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论述,同时对社区类型、社区发展与社区内部结构也有所涉猎。第4~9章可以看作以这些研究视角对某些城市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如报纸的自然史、社区组织与青少年犯罪、社区组织的凝聚作用与向外部探索的浪漫情绪、作为思维形式的魔法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抑或相斥性、邻里社会工作的科学基础、流动工人所反应的流动与心智的关系等。第10章以较大篇幅开列了城市研究的详细书目,对若干重要文献进行了内容介绍和评述。
这一学派所开启的对城市与人性、人文生态学的探讨,对当代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研究,特别是其社区研究,随着1933年帕克访华,对中国早期社会学发展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