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5编。第一编为绪论,通论社会问题的性质、范围与研究趋向,以及中国社会问题的背景。第二编至第五编为分论,每编讨论一个主要问题,包含家族问题、人口问题、农村问题和劳资问题。
孙本文认为,所谓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或一部分人的共同生活或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在绪论中孙本文分析了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发生的背景。他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发育,例如都市勃兴、工业发达、交通便利、财富集中、组织扩大、农业改进、教育推广、学术兴盛、发明增多、社会意识扩张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社会固有的特点,即家族本位、农村本位和人伦本位。全书采取了以中国问题的探讨为本位、以社会学的观点为中心、以三民主义的见地为归宿的立场。
在第二编“家族问题”中包含的内容包括:①中国家族制度的结构和特点,认为由宗法和宗族衍生出来的家族制度具有关系复杂而严密、富有互助精神、富有道德观念和富有制裁力量等长处,同时也具有容易养成人子的依赖心、因同居共财而易起冲突、由婚姻专制而造成怨偶等短处。②西洋家庭制度的演变及其问题。③中国家族制度的变迁,分为家制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4个方面。④最后还讨论了非常时期的家族问题,即战时家族失调的状况以及战时和战后家庭调整的问题。
在第三编“人口问题”中包含的内容包括:①以T.R.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为分界,介绍了西方人口问题的思想与政策演变。②世界人口的现状与问题,认为欧美各国人口的主要问题在于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衰老以及围绕移民所产生的社会问题。③在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分析中,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品质方面。④非常时期的人口问题,即战时的人口流徙以及战时和战后人口调整的问题。
在第四编“农村问题”中包含的内容包括:①农村社会的演进与现代农村社会的特征,分析了西方农村社会的现状及其问题。②中国农村的人口、土地与农民的生活状况。③当时盛行的农村建设运动,对梁漱溟、晏阳初、陈序经、李景汉等人的观点和实践提出了批评和意见。④从经济、教育、卫生和组织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⑤对非常时期的农村问题也进行了若干讨论。
在第五编“劳资问题”中包含的内容为:①劳资问题的起源及其背景,从劳资冲突与工会组织、工资与生活费、工时问题、女工和童工问题、失业问题等方面分析了西方劳资问题的内容及其救济手段。②中国劳工运动的历史,介绍了中国的劳工政策与法规,分析了中国劳资问题的特性。③结合对中国工业状况的概述,讨论了中国劳资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④讨论非常时期的劳资问题时,也展望了战后劳资双方的合力发展。作为全书的结尾,该编最后一章总结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现代中国社会问题》是孙本文按照教材的体例写作的专著,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提供了“温习问题”“本章参考书”,同时,在每一编的最后都罗列了“主要参考书目”“重要参考资料”,对学习和研究有重要作用。本书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在论述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依据了当时最前沿的数据统计、历史材料和调查研究的成果,因而可以看作研究20世纪前期的中国社会问题的权威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