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由A.P.罗什科夫斯基(A.P.Roszkowski)等发现其杀鼠活性。1964年由麦克尼尔实验室(McNeil Laboratories Inc.)推广。由环戊二烯与2-苄基吡啶的缩合产物和马来酰亚胺反应制得。
白色至灰白色的结晶粉末,熔点约160℃。水中溶解度1.1克/升(25℃),可与丙酮、乙腈、氯仿、环己酮、二氯甲烷、甲醇、甲苯等相混。虽为选择性杀鼠剂,但能使被实验的所有种类的鼠致死。对黑家鼠的急性口服LD50为52毫克/千克,褐家鼠为11.5毫克/千克,夏威夷属约为10毫克/千克。对其他鼠类相对而言是非致死性的,对腮鼠急性口服LD50为140毫克/千克,山拔鼠大于1000毫克/千克,小鼠为2250毫克/千克。
鼠吞服鼠特灵达到致死剂量后,出现一种剧烈的血管缩小,该症状不可逆,即使采用硝酸钠、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药物进行治疗,仍不能恢复。动物心脏和骨骼肌间的循环受到损害,因一些重要器官和组织如心脏以及位于中枢神经的骨髓呼吸中心受到损害而导致死亡。在对鼠特灵有抗药性的动物身上,未出现血管缩小现象。由于鼠特灵的作用较快,鼠类有时有忌食现象,故有加工成微胶囊剂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