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农药学 . 〔农药分类〕 . 杀鼠剂

溴鼠胺

/bromethalin/
条目作者吴峤

吴峤

最后更新 2023-02-10
浏览 94
最后更新 2023-02-10
浏览 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一种杀鼠剂。分子式:C14H7Br3F3N3O4。化学名称:N-甲基-N-(2,4,6-三溴苯基)-2,4-二硝基-6-(三氟甲基)苯胺。商品名称:Assault、Cy-Kill、Fastrac、Gunslinger、Rampage、Ratximus、Talpirid、Trounce。又称溴甲灵、鼠灭杀灵。

英文名称
bromethalin
又称
溴甲灵、鼠灭杀灵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1979年由B.A.德赖科恩(B.A.Dreikorn)等报道。先后由美国礼来公司(Eli lilly & Co.,今属美国陶氏益农)及其他公司将其商品化。

淡黄色晶体,熔点为150~151℃。蒸气压为0.013兆帕(25℃)。水中溶解度<0.01毫克/升;其他溶剂中溶解度(克/升):二氯甲烷300~400,氯仿200~300,甲醇2.3~3.4,重芳烃石脑油1.2~1.3。

溴鼠胺中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中毒一般在18小时内出现,主要为震颤,1~2次阵发性痉挛的症状,然后出现衰竭而死亡。这些症状出现于用工业溴鼠胺的可溶性制剂喂食,其剂量为LD50值的2倍或2倍以上的量,或取食了大量的毒饵。慢性中毒表现属嗜睡、后腿乏力、肌肉麻痹失去弹性,症状常发生于1次摄入LD50的量或多次摄入较小剂量以及喂食致死剂量的毒饵。亚致死剂量喂饲试验表明,一旦停止摄食,受试动物即可恢复正常。溴鼠胺的作用机制是阻碍中枢神经系统线粒体上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减少ATP的形成及导致Na+-K+ATP酶的活性下降。液体积聚可由髓鞘之间液流充盈的液泡证实。空泡的形成则导致脑压和神经轴突压的增加,引起神经冲动传导的阻滞,最后麻痹死亡。当鼠类在停止摄入溴鼠胺后7天,脑压即恢复正常;若使用肾上腺素,则脑压可迅速下降。用于防治室内和室外的大鼠、小鼠、褐家鼠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