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法学 . 民族学 .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 . 〔中国民族语言〕 .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
条目作者王远新

王远新

最后更新 2024-12-13
浏览 514
最后更新 2024-12-13
浏览 5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语系。又称印欧诸语言[注]

英文名称
Indo-European family
又称
印欧诸语言
使用人数
超过15亿

印欧语系是按照亲属关系划分的系属,作为母语的人口超过15亿,包含400多种语言。16世纪,欧洲传教士、商人、探险者学习梵语后,逐渐认识到印度梵语与欧洲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英国东方学学者W.琼斯(William Jones,1746-09-28~1794-04-27)对比拉丁语、希腊语、哥特语和梵语之间的相似,假设印度梵语和欧洲多数语言具有亲属关系。1816年,德国学者F.葆朴(Franz Bopp,1791-09-14~1867-10-23)比较了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的对应关系,认为它们同出一源。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R.K.拉斯克(Rasmus Kristian Rask,1787-11-22~1832-11-14)研究了古诺尔斯语和冰岛语的起源。1819~1837年,德国语言学家J.格里姆(Jacob Grimm,1785~1863)在《德语语法》中提出了印欧诸语的音变定律。1875年,丹麦语言学家K.维尔纳(Karl Verner,1846~1896)修正了格里姆定律,使例外现象得到解释。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A.施莱赫尔(August Schleicher,1821-02-19~1868-12-06)吸取G.W.F.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历史哲学和C.R.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进化思想,提出了印欧语系语言的谱系树理论。1886~1900年,德国语言学家K.布鲁格曼(Karl Brugmann,1849~1919)等合著的5卷本《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概要》进一步完善了印欧历史比较研究。

印欧诸语言的传统分类是二分法:K类和S类语言。前者即西部语群,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诸语、凯尔特诸语、日耳曼诸语及赫梯语和吐火罗语;后者即东部语群,包括波罗的诸语、斯拉夫诸语、阿尔巴尼亚语、亚美尼亚语、印度诸语和伊朗诸语。20世纪初中国新疆吐火罗语文献的发现、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语文献的释读使学者们认识到,属东部语群的吐火罗语并不属S类语言,而是一种K类语言;赫梯语在原始印欧语分化为西部和东部语群之前就可能有了分化。此外,语音特点如bh、dh和gh在凯尔特诸语、斯拉夫和波罗的诸语中简化为b、d和g等,都说明K类和S类语言的二分不够科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将印欧语系西部和东部语群进一步划分为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罗曼语族、凯尔特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印度语族、伊朗语族、其他语族。其他语族中的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和亚美尼亚语各构成单独语族,安纳托利亚语和吐火罗语代表了已消亡却占有一定地位的语族。安纳托利亚语族在历史上分布于小亚细亚(今土耳其阿纳多卢地区)一带,主要包括阿纳多卢西北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赫梯语,以及阿纳多卢西南部的卢维亚语。基督纪元开始前,这些语言就消亡了。吐火罗语族包括两支方言:东部方言,中国学者习惯称作焉耆语,西方学者多称为吐火罗语A;西部方言,中国学者习惯称作龟兹语,西方学者多称为吐火罗语B。这两支方言消亡的时间不详,有的学者认为是在9世纪以后。中国境内印欧语系语言除已经消亡的吐火罗语族的焉耆语和龟兹语,还有属斯拉夫语族东支的俄语、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的塔吉克语。

印欧语系的古代语言均为屈折语,原始印欧语名词有3个性,3个数和8个格的变化,广泛利用词缀和词干元音音变(语音内部屈折)表达语法意义;名词和大部分形容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时、体、态的变化,主语和动词变化存在语法上的一致性关系;有词重音。近现代的印欧语系语言有形态简化、向分析语发展的趋势。

印欧语系语言使用不同类型的文字。赫梯语用楔形文字和特殊象形音节文字;古波斯语使用楔形文字;梵语使用天城体、婆罗米字母和其他字母;阿维斯塔语等使用几种特殊的文字;新波斯语使用阿拉伯字母文字;欧洲的语言使用古代腓尼基字母派生的不同类型的字母文字,主要有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中国俄罗斯族主要使用汉文,塔吉克族使用维吾尔文和汉文。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