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便于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传教而创制和推广了少数民族文字,比较知名并且仍在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①20世纪初,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S.柏格理(Samuel Pollard,又译为波拉德,1864~1915)和汉族、苗族知识分子共同创制了滇东北老苗文,又称“柏格理苗文”“石门坎苗文”,主要用于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苗族地区的基督教和文化教育活动。字母采用拉丁字母的变体,称波拉字母(Pollard script)。其中大字母表示声母,小字母表示韵母,声调靠小字母所在的位置来表示。②澳洲籍新教传教士张尔昌(Gladstone Charles Fletcher Porteous,1874~1944)等用老苗文的字母形式创制了禄劝县(今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一带的黑彝文;英国籍新教传教士王怀仁(George E. Metcalf,1879-03-03~1956-01-15)也用这种苗文字母创制了一种拼写云南武定县、禄劝县(今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傈僳语方言的“格框式”傈僳族拼音文字,又称东傈僳文。③英国籍内地会传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1886~1938-09-25)和缅甸籍克伦族传教士巴东(Sara Ba Thaw)创制了傈僳文,20世纪初从缅甸传入中国傈僳族地区,被称为老傈僳文,以区别于20世纪50年代创制的新傈僳文。老傈僳文以正反、颠倒的大写拉丁字母为基本字母形式。老傈僳文在中国傈僳族地区基本用于行政、教育、媒体等官方场合。④美国浸礼会传教士O.汉逊等于19世纪末在缅甸创制了拉丁字母的景颇文,通行于缅甸克钦邦和中国云南景颇族地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其进行了微调,改进前的景颇文为老文字,改造后的景颇文为新文字,中国的景颇文主要以云南盈江县铜壁关乡的恩昆话为语音标准,景颇语有4个声调,但新老文字均未设计声调符号。⑤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永文生(Vincent Young)在缅甸创制了拉丁字母拉祜文,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于1957年对该拉祜文进行了改进,称“新文字”,主要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云南勐朗语音为标准音。新老文字差别不大,仅个别声母、韵母和表示声调的字母不同。⑥20世纪30年代初永文生在云南沧源(今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主持创制了拉丁字母佤文,以岩帅镇佤语语音为标准音,又称老佤文或撒喇文(撒喇是佤语牧师的意思),主要为佤语巴饶克方言通行地区的信教群众使用。
此外,传教士创制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还有在云南省丽江市创制的纳西文;在缅甸创制后传播到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族地区的独龙文(日旺文);贵州省安顺市内地会传教士党居仁(JamesR. Adam)用罗马拼音字母标注苗语音节的书写系统;以民国时期国语注音字母创制的拼写苗语黔东方言旁海苗话的“注音字母苗文”;清末金融家贝理泰的妻子贝理德与新平傣族知识分子刀丕训等人在花腰傣地区采用汉语注音字母方式创制的新平傣文,又称花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