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金属从卡尔多转炉倒入容器中1956年由瑞典B.卡林[注]试验成功,并在多姆纳维特厂(Domnavet)投产,取两者的第一个音节Kal和Do命名,曾用来处理高磷高硫生铁和废钢,其成品质量比平炉炼钢好。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处理氧化铅精矿、硫化铅精矿、废杂铜、镍阳极泥、镍精矿和回收贵金属;镍高锍精矿吹炼成金属镍,铜精矿吹炼成粗铜,吹炼含铋、锌高的高品位铜锍等也采用此方法。
卡尔多转炉包括炉体及炉体支架、炉体旋转装置、炉体倾翻系统和紧急倾翻系统、精矿喷枪和氧油喷枪、直升烟道和环保烟罩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炉体由两个支撑圈倾斜置于一对或两对托圈内圆滚上;炉身可绕纵轴线回转,旋转速度可达401转/分钟,使炉体前后做360°圆周倾动(操作者可根据加料、冶炼或排料的需要调整炉体的角度),增加了液态金属和液态渣的接触,提高了反应速度。炉内衬底砖(125毫米)和工作层砖(400毫米)全部用铬镁砖砌筑,由于炉体旋转,炉衬受热均匀,侵蚀均匀,有利于延长炉子寿命。精矿由料管加入,较粗的炉料由烟罩内的移动溜槽加入。加料时移开烟罩,倾动炉口至炉前进料位置,由料包倒入液体锍,大块冷料亦可用吊斗倒入。喷枪一般设置有两支,一支是氧气喷枪,多用单孔收缩型喷头经炉口斜插炉内;另一支是氧油喷枪,一般做成收缩型或拉瓦尔型。氧气喷枪还能做一定角度内的摆动。
卡尔多转炉是间断操作的,具有对原料的变化适应快的特点,特别适应于处理含铅、锌、铜、铋、锑、金、银等废杂物料和各种原料,包括复杂铜精矿、氧化矿、各种品位的二次原料、烟灰、浸出渣、废旧金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