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和3个观察员。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亚太地区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亚太地区经济的活力,成为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关心的课题。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B.霍克(Bob Hawke,1929~2019)在访问韩国时提出了“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该倡议迅速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当年11月,首届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印度尼西亚12个国家的外交、经贸部长参加了会议。首次部长级会议标志APEC的诞生。
1991年,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作为地区经济体同时加入APEC。1993年,墨西哥、智利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1998年,俄罗斯、秘鲁和越南成为APEC的新成员。至此,APEC拥有成员21个,并且不再有新成员纳入。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ASEAN)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和太平洋岛国论坛(PIF)。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亚太经合组织主要讨论与全球和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互联互通、经济结构改革和创新发展、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
亚太经合组织有5个层次的运作机制:①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3年11月,首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之后每年召开一次。自1993年来共举行了27次。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炎疫情影响,马来西亚以视频方式举行APEC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部长级会议。包括年度双部长会议以及专业部长会议。双部长会议每年在领导人会议前举行一次。专业部长会议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包括贸易部长会、财长会、中小企业部长会、能源部长会、海洋部长会、矿业部长会、电信部长会、旅游部长会、粮食安全部长会、林业部长会、结构改革部长会、交通部长会、人力资源部长会、妇女与经济高级别会议等。③高官会。每年一般举行4~5次会议,由各成员指定的高官(一般为副部级或司局级官员)组成。高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领导人和部长会议的决定,审议各委员会、工作组和秘书处的活动,筹备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协调实施会议后续行动等事宜。④委员会和工作组。高官会下设4个委员会,即:贸易和投资委员会(CTI)、经济委员会(EC)、经济技术合作高官指导委员会(SCE)和预算和管理委员会(BMC)。CTI负责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高官会交办的工作,EC负责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问题,并协调经济结构改革工作,SCE负责指导和协调经济技术合作,BMC负责预算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各委员会下设多个工作组、专家小组和分委会等机制,从事专业活动和合作。⑤秘书处。1993年1月在新加坡设立,为APEC各层次的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秘书处负责人为执行主任,2010年起设固定任期,任期三年。
为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1995年成立了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由每个成员推荐3名著名工商界人士组成,负责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及创造有利的商业环境提出建议,并向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提交咨询报告。ABAC是工商界参与APEC合作的主要渠道,每年召开4次会议。秘书处设在菲律宾马尼拉。
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有:①广泛性。亚太经合组织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21个成员体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既有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基督教国家,又有佛教国家;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文化。成员的复杂多样性是亚太经合组织存在的基础,也是制定一切纲领所要优先考虑的前提。②开放性。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组织,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采取开放的政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贸易长处,同时也可以避免对区域外的歧视政策而缩小区域外的经济利益。③自愿性。由于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要想取得“协商一致”是非常困难的。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决策程序的软约束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安排,不具有硬性条件。各成员国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与承受能力对具体产业及部门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自行做出灵活、有序的安排,并在符合其国内法规的前提下予以实施,这就是所谓的“单边自主行动(IAPs)”计划。④松散性。亚太经合组织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各成员国轮流举办,对成员国的约束力较小。
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为固定机制之后,亚太经合组织在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推动全球和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亚太经合组织在1994年确立了茂物目标(Bogor Goals),即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从而为APEC合作注入了实质性的内容和内在的推动力。此后,APEC在关税和非关税削减、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同时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始终以共同繁荣为宗旨,力求帮助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在“后茂物时代”,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方向也更日趋明晰。近年来,亚太经合组织重拾亚太自贸区(FTAAP)倡议,更在2014年APEC北京会议上第一次获得实质突破。各方就《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取得共识,决定启动FTAAP联合战略研究,建立APEC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开展自贸区谈判多年期能力建设,推进服务、投资、原产地规则等具体领域合作。
亚太地区存在着开展和加强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和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亚太经济合作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①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差异性很大,制约着按照同一目标体系来加强地区合作,造成各国(地区)在政策协调上的难度较大。②亚太地区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情况比较复杂,仍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③亚太经合组织已有21个正式成员,还有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然而,在接收新成员问题上关税低的成员与关税高的成员持不同意见,影响该组织未来的发展。④在工作重点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明显。发展中的国家渴望将经济技术合作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一个中心,但发达工业化国家却依然把目标集中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
虽然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存在着多样性,分歧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但寻求共同利益和加强经济合作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