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天文学家刘洪(约130~196)《乾象历》以前的历法中,月亮运动被看作是均匀的,因此朔望时刻即平朔望时刻,通过历谱排算的基本方法求得。刘洪确认月行有迟疾之后,首创了定朔计算法。按照日月运动不均匀理论下的合朔原理,平朔与定朔间存在时间间隔,从平朔到定朔,月亮相对太阳所行也存在差值。因此需要引入定朔的月亮改正值与定朔的太阳改正值,即编制月离表和日躔表。隋朝天文学家刘焯(544~60)《皇极历》之前,平朔时刻的月亮改正值使用一次内插法求出。自刘焯起,开始使用二次内插法。唐、宋、元时期,受历法计算公式化倾向的影响,在内插法基础之上提出了多种定朔月亮改正值的统一推求公式。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63153,"Name":"科学技术史"},{"ID":63218,"Name":"天文学史"},{"ID":63224,"Name":"〔概念、理论与方法〕"}]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天文学史 . 〔概念、理论与方法〕步月离
/buyueli/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89次
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对朔望时刻和月亮位置的推求方法。
- 英文名称
- buyueli
- 所属学科
- 科学技术史
扩展阅读
- 石云里.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