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外国文学 . 英国文学

瑞恰慈,I.A.

/Ivor Armstrong Richards/
条目作者曹莉

曹莉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38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3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93-02-26~1979-09-07

英国文学批评理论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实用批评的创始人。

英文名称
Ivor Armstrong Richards
国籍
英国
出生日期
1893-02-26
去世日期
1979-09-07
出生地点
切希尔郡桑德巴奇县
去世地点
剑桥郡
代表作品
《孟子论心》《意义的意义》《柯勒律治论想象》等

生于切希尔郡桑德巴奇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卒于剑桥郡。1911年考入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先修历史,一年半后转修道德科学(哲学)。1919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转向文学与文学批评。1922年,获得莫德林学院讲师教职,讲授道德哲学、英国文学和“实用批评”。1929年9月至1930年12月,在中国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讲授“西洋文学”和“文学批评”等课程,对当时的中国学界产生启发性影响。在中国期间,在中国学者和学生的帮助下,瑞恰慈从翻译角度审视了语言的多义现象,写成关于语言与交流、含混与多意的“中国之书”《孟子论心》(1932)。1936~1938年,瑞恰慈致力于在中国推行“基本英语”,即一种由850个英文词汇构成的国际通用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恰慈于1939年前往美国,在哈佛大学长期执教直到1963年荣休。在此期间,他积极推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开设《伊里亚特》《圣经-旧约》《英语诗歌》等通识课程。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语言学、人文教育、基本英语推广和诗歌及戏剧创作等领域笔耕不辍。1978年,瑞恰慈最后一次来中国,继续到中国各地宣讲“基本英语”的主张,直到次年6月在青岛病倒。不到三个月在剑桥逝世。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签发的唁电上写道:“他将作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和我们曾经拥有的最敬爱的英文教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瑞恰慈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创立的以读者反应为出发点,以辨析和评价为主要特征的“实用批评”理论和方法使英语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剑桥大学成为一个新兴的制度化的学科。他的著作涉及文学、美学、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修辞学等多个领域。1922年与C.K.奥格登、伍德合著的《美学基础》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美在综感”的核心观点。1923年与奥格登合著《意义的意义》,从语义学角度提出“符号三角理论”,试图通过厘清语言、思想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意义学”。此外,他的早期著作《文学批评原理》(1924)、《科学与诗》(1926)、《实用批评:文学评论研究》(1929),将文学艺术视为具有独立价值的本体,将现代心理学和语义学引入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试图在精确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表达准确的批评理论”。瑞恰慈对文本自足性和细读原则的强调,从心理学和语义学出发对阅读和写作的心理体验、经验组织、冲动平衡的论述,以及关于语境产生意义的理论,使他的实用批评方法和由此形成的一套文学批评原理被看作是“新批评”的源头与发端。

30年代中后期,瑞恰慈将研究重点转向现代语义学、修辞学和语境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1939年到美国后,又将注意力转向通识教育、现代传媒、基本英语和世界和平等现实问题。这一阶段的著作主要有:《柯勒律治论想象》(1934)、《修辞哲学》(1936)、《如何阅读一页书》(1942)、《基本英语及其用法》(1943)、《思辨工具》(1955)、《逃逸的设计:借助现代媒体的世界性教育》(1968)、《彼岸》(1974)、《诗歌》(1974)、《互补》(1976)等。晚年出版《明晨,浮士德!》(1962)、《为何?苏格拉底》等剧本及《内心谈话录》(1971)、《新诗与诗选》(1978)等诗集。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