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浦城县管九村。2005~2006年发掘,共发掘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土墩34座,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500~2500年。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大多排列有序,多在地表隆起比较明显,高2米左右,个别不足1米,平面呈长方形、方形、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土墩内的墓葬包括一墩一墓、一墩双墓及一墩多墓,共48座,以西周至春秋墓葬居多,具有典型吴越文化特征。墓葬形制按年代可分为3种:①无墓圹平地掩埋和无规则形状的浅坑墓。年代为夏商时期,主要发现于社公岗地点。②长方形浅坑墓。年代为西周时期,墓葬底部垫有鹅卵石,四周壁下有浅槽。③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深坑墓。年代为春秋时期。除大王磅地点发现有骨架与棺椁痕迹外,其余墓葬均未发现骨架及葬具。随葬品大多成组摆放在墓葬四周,也有部分零散分布于墓葬四周,包括原始瓷、印纹硬陶、青铜器、玉管佩饰、石器等。原始瓷有豆、罐、尊、瓮、簋、碗、盂、碟等,印纹硬陶有罐、釜、盆、钵、壶、簋、豆、尊、盅、杯、器盖和陶纺轮等,青铜器有尊、盘、杯、短剑、矛、戈、锛(镦)、刮刀、匕首、箭镞等。夏商时期土墩墓中出土随葬品主要为黑衣陶器。
浦城土墩墓群的发掘填补了福建地区土墩墓的空白,墓葬形制由平地掩埋发展至浅坑并向深坑过渡,反映了土墩墓发展演变的脉络。墓葬中出土的越式青铜器,尤其是青铜兵器的形制为研究先秦时期越族青铜文化及福建地区先秦时期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夏商时期的土墩墓对探索南方土墩墓起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