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隐性知识具有独特性、模糊性、实践性、情境性和价值性。①独特性。公安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形成与民警个人实践经历密不可分。实践经历不同,所产生的隐性知识自然不同。②模糊性。公安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文字或公式直观表达,往往可意会不可言传。③实践性。公安隐性知识的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产生的。④情境性。公安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案件或工作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⑤价值性。公安隐性知识能帮助民警更好地进行分析研判,进而提升工作效能。
公安隐性知识应用技术
将民警的思维灵感、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等产生于公安工作、存在于民警潜意识,无法被直观定义和阐述、分享,具备高度个性化特征的非编码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在公安机关内部交流共享的信息处理技术。
- 英文名称
- public security tacit knowledg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 所属学科
- 公安技术
公安隐性知识应用的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SECI模型、知识地图、Wiki技术和BEI技术。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于1995年提出SECI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显性与隐性两大场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存在四个转化阶段:社会化、内化、外化和综合化。①社会化是指不同主体间隐性知识的传递或交换过程,一般由不同知识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完成。②外化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将隐晦、模糊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准确、便于理解的显性知识。③内化是指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即在充分学习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社会实践形成新的隐性知识。④综合化是指不同的显性知识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求同存异的过程。
知识地图是指在精辟分析和筛选文献逻辑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蕴含人们创造思路与被研究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结点,像普通地图那样,将其直观而形象地表达,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公安机关构建知识地图的主要流程包括:预先构建显性知识地图、案件侦办民警以5W1H法记录具体案件信息、将案件各部分录入显性知识地图、案件其他相关人员补充想法、其他公安专家和业务骨干审查等。知识地图可以将各观念、认知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各类分散的知识孤岛相互连接,使得零散、无序的知识碎片得以系统化、结构化,从而高效地将民警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
Wiki技术支持面向社群式写作,同时提供支持这种写作方式的辅助工具的超文本系统,基于此可以实现对民警隐性知识的实时搜索,并产生知识类聚使各地区民警建立线上社交关系。民警可以通过web浏览各类文本,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精通的知识发布,也可以在上面提出问题,其他民警及时回答,帮助有需要的民警解决实时困惑。
又称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行为回顾式的探索技术。BEI技术通过对公安专家和业务骨干观察和访谈,以此了解专家和骨干的关键事件,并对其临场反应和关键做法进行记录分析,进而挖掘出有利于公安工作的隐性知识。这种访谈方式将专家和业务骨干的关键经历与自身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可以有效避免自我陈述的主观性,增加隐性知识的挖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