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安阳县鄣邓村南,地处金线河东的台地上。遗址平面形状略为椭圆形,东西长径100米,南北短径75米,面积近6000平方米。2004年发现并发掘。发现有先商文化、战国—汉代、宋、元等时期遗存,以先商文化遗存为主。
先商文化遗迹类型较少,主要是各种形状的坑类堆积,可分为灰坑、灰沟、房址、墓葬等。房址1座,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状呈椭圆形,直壁平底,北部有灶坑。灶系双灶,有两个火塘,火塘平面皆近圆角条形,斜弧壁内收,圜底,分列东西,互不相通,火塘的火口南向。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直壁平底。不见葬具,葬式为单人俯身直肢葬,头向东南,面向西南。随葬品有陶鬲1件。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以陶器为最多,另有少量卜骨,偶见残破不辨器形的蚌器。石器制作绝大部分为磨制,个别为打制。大部分石器系用泥质石灰岩或辉绿岩制成,少部分用砂岩制作。器形有铲、斧、镰、锛、凿、楔、刀、杵、镞、球、环、圭形器、钺、纺轮、饼、石片、锤、砺石等,以铲、镰、斧等农业生产工具为多,其中铲的数量最多,占全部出土石器的一半,斧次之,再次为镰。陶器以手制为主,有部分手轮兼制、手模兼制,轮、模、手合制者很少。手制方法主要有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和泥条圈筑法等。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以夹砂陶为大宗,器表多施纹饰,以绳纹器为最,器形以三足器和平底器为主,有一定量的圈足器或假圈足器,偶见凹圜底器,圜底器不见。器类有鬲、甗、罐、盆、鼎、蛋形瓮、瓮、豆、尊、甑、杯、斝、壶、爵、钵、角、器盖、磨制陶片、陶饼形器、纺轮等,以鬲、甗、罐、盆为主。
该遗址以长方形扁平石铲、半月形小石镰为主的石器,以鬲、甗、橄榄形罐为主的陶器等反映的特征,与豫北冀南地区以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先商文化漳河类型文化面貌一致。从陶器演变的序列看,其年代下限已进入商文化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