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浑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台地上,遗址主体处于台地顶端,东、南、西三面邻河。1997~1998年、2004年、2016~2017年调查和发掘。发现有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阿善三期文化及战国时期遗存。
遗迹主要为环壕。环壕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256米、东西宽235米,环壕内面积近6万平方米,东北、东南和南面皆设出入口。环壕底部形成中间一条长条土脊,两侧排列规律整齐的长方形或方形浅坑的造型,有学者推测可能为特意塑造的鱼形或龙形图案。环壕营建及使用的主体年代处于庙底沟文化阶段,距今约5500~4500年,庙底沟文化晚期至阿善三期文化时已经废弃。环壕内发现仰韶时期的成排房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打制、磨制石器、骨角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少量夹砂灰褐陶。泥质陶质地细腻坚硬,陶色较纯。夹砂陶质地较粗,陶色深浅不一,砂粒较大,个别夹碎蚌壳。制法皆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纹饰除素面外有大量的弦纹、线纹、绳纹及附加堆纹等。泥质陶多彩绘或素面,夹砂陶器表多施各类纹饰。彩陶多施黑彩,少量施红彩,纹样多弧线三角、圆点、花瓣纹等。器形主要有小口尖底瓶、盆、钵、罐、瓮等。
岔河口遗址的发掘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时期环壕聚落研究和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