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夏商周考古 . 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 东南地区

李洲坳大墓

/Tomb at Lizhou'ao/
条目作者徐长青

徐长青

最后更新 2023-09-08
浏览 153
最后更新 2023-09-08
浏览 15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春秋晚期贵族墓葬。

英文名称
Tomb at Lizhou'ao
所处时代
春秋晚期
年代
距今约2500年
位置
江西省靖安县水口村
第一次发掘时间
2007
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
2013
批次
第七批

位于江西省靖安县水口村。2007年发掘。墓葬年代距今约2500年。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上有封土,高12米,底部平面为圆形,直径30~35米,面积1100平方米。封土可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黄土层,黄土夹杂青膏泥层,黄土夹杂砾石层,黄土、青膏泥层,黄土、砾石、青膏泥层。墓室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1.3~11.7米,墓壁陡直,表面抹有青膏泥。斜坡墓道位于东壁南端,东西向,残长5米、宽3.2米。墓底垫0.4~0.6米青膏泥,青膏泥上铺有竹席。墓内有棺椁47具,由北向南依次平置竹席上,可分为三区:北部区域32具,多数东西向,靠近西壁2具为南北向;西南角区域14具,南北向、东西向各7具;东南近墓道口区域置主棺椁和1个空穴。棺椁外分别填满青膏泥,再用黄色土夯打并经火烤,形成致密的包裹层。

李洲坳大墓发掘现场李洲坳大墓发掘现场

主棺椁为一棺一椁,椁室长3.62米、宽1.36米,由底板、四周边板组成,四周边板髹漆,用榫卯套合在底板上。内棺长3.14米、宽0.8米、高0.54米,由原木对半剖成,东端外侧镶嵌金质棺饰,内髹漆,呈棕黄色。主棺椁外,其余各陪葬棺均为单棺,长2.4~2.8米、宽0.5~0.8米,由原木对半剖成,呈上下半圆形结构,分为圆形榫卯套合型、平面套合型和凹面套合型3种。棺木两端上下各预留4个圆柱状抬手,有的抬手在下葬时被有意砍断。棺木木质均为杉木,内外髹漆。22具棺内发现人类遗骸,包括人骨和脑髓组织,12具骨骼中发现绿色结晶体。死者头向多为东向,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及葬式不明者。陪葬者均为女性,年龄15~25岁,或穿戴服饰,或纺织品匹料及竹席包裹尸身,部分头骨上保存完整头发和发髻,头发上扎有发带。

随葬品主要置于死者足部的竹笥内,一些随葬品置于棺外。随葬品约650余件,包括竹木器、青铜器、玉器、漆器、原始青瓷器、金属器及纺织品等。其中,小型手工加工工具有铜质刀、削、凿、刻刀等,木质纺织工具有绕线框、梭、打纬刀,竹质纺织工具有竹签、竹管、竹绕线筒、竹勺,还有陶纺轮、漆勺等。出土的圆形金质棺饰,直径0.3米,以模具捶揲技法装饰出里、中、外三圈龙形纹饰,龙卷尾、龙身、眉毛、上下颚、眼睛等清晰可辨,应是该区域人们共同信仰的族徽。纺织品品种有桑蚕丝和麻两种,有各种不同密度纱、绢、绮、织锦、刺绣及经编织物组带。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彩绘漆剑等。还出土了一批人类遗骸标本及瓜籽、花椒、稻谷壳、桃核、团状苇叶、松针、螺壳等动植物标本。

李洲坳大墓出土纺织品(徐长青 供图)李洲坳大墓出土纺织品(徐长青 供图)

李洲坳大墓的葬俗及出土随葬品体现出较强的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楚文化影响,反映了东周时期江西北部地区多元文化互动的历史。

  • 徐长青,余江安,胡胜,等.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考古,2008,(7):47-53,106-108.
  • 徐长青,余江安,杨庆松,等.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2):4-17,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