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亚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地理分布为东经100.45°~127.55°,北纬18.34°~43.70°,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主要生长在向阳山地、道路两边、草甸以及荒坡。
植株高大,茎秆直立,植株高度可达1.8~2.0米,分蘖能力强(图1)。地下茎发达,可以无性繁殖。叶片宽、叶肉厚,叶缘呈锯齿状(图2)。叶片长30~100厘米,宽1~4厘米。花果期8~12月,花序较多且长短不一,花序下轴着生疏柔毛,叶鞘多毛(图3)。
喜光,对低温、旱、涝均具有较好的抗性。适宜的土壤类型为腐殖土、砂土、黏土及透气良好的壤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14%~25%。自然生长的土壤pH范围较大,为2.7~7.5,适宜在4.0~6.0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具有极强的耐盐能力,报道抗盐性最高的芒耐受盐分浓度为2.9%。
春季可通过播种或分株繁殖,秋季可通过茎秆扦插。为保持优良观赏性能,多采用分株或扦插方式扩繁。
芒是观赏草中广泛应用的草种之一,植株高大,开花后株高可达2米,株形密集紧凑,叶片狭长呈自然拱形,羽状花序初绽时呈淡红色,随季节变化呈红色、粉色,干枯时变为银白色。叶、花、植株均具有较好的观赏性。现已培育数十个品种,包括花叶芒、晨光芒、斑叶芒、细叶芒等,在株形、叶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观赏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