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鲁山县南关村与望城岗村之间的低缓岗地上,汉代时地处南阳郡鲁阳县城南门外,沙河北岸。现存面积约33万平方米。1952年发现,2000~2001年、2017~2018年发掘,发掘面积3600余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均有冶炼和铸造遗存。东部区域主要发现泥模范残块堆积坑和陶窑。泥模范残块堆积坑2个,出土大量使用过的用于铸造的泥模范残块,主要是农具类,且种类繁多,其中的一些残块上带有“阳一”“河□”“六年”等字铭。西部区域发掘清理了以一座特大型炼铁竖炉(一号炉)为中心的冶炼区,具有明确的总体设计、布局特点:炼铁竖炉平面形状规整、结构清晰,建筑于一次筑成的夯土基础中部,再用耐火材料夯筑炉缸基床;炼炉坐东向西,炉门朝西,炉前为操作和出铁、出渣场,左前侧建有工棚,右前侧建有贮水池,炉后为鼓风设施等。
一号炼铁炉是迄今发现的设计和建筑最规整、结构最紧凑的汉代特大椭圆形炼铁竖炉,与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一号炉同为汉代最大规模的炼铁炉。其具体建造过程为先开挖一个南北17.6米、东西11.7米、深1.8米的长方形基础坑,再用经过加工的灰白色土逐层夯筑。炉缸基床是在夯筑好的夯土基础中部再开挖一个东西向、向下分级收窄的基槽,基槽内分层夯筑耐火材料土。炉缸内径东西向长轴约4米,南北向短轴约为2.8米,耐火材料内壁的厚度约为1米。炉缸基床东侧,即炉后,有1个南北向的柱洞坑和2个石柱础坑,应为用于构设鼓风器具(皮橐)基架的遗迹。炉缸基床西端,即炉缸出铁口的南北两侧,分别有一个长方形坑状遗迹,应为用于搭建临时建筑的遗存。炉口右前方有1条与炉口方向一致的出渣沟,两侧壁及底部均用与炼炉相同的耐火材料夯衬。此外,在炉缸基床西侧有1处较大范围的坑状遗迹,坑内发现一块东西向、平面呈椭圆形的大积铁块。炼炉南侧发现较多的废渣坑,出土有陶范残块。此外,还清理了一条较长的大致呈南北向的人工沟道,沟两侧有较为密集的柱洞遗迹。
望城岗冶铁遗址展现了汉代生铁冶铸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集冶炼、铸造和炼钢为一体的大型工场,持续时间较长,具体工艺表现为采用选好的褐铁矿在竖炉中炼出生铁,然后铸成器物,存在脱碳制钢的处理工艺,并且在冶炼时可能使用了煤炭作为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