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千米处的丘陵台地上。2008年发现,2009~2012年发掘。环壕内面积为93000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500年,相当于红山文化的早中期。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遗迹有房址、灰坑、窖穴及围沟等。围沟4条,其中两条宽度在2米左右,且形成闭合状态,应属于聚落的环壕。环壕内外皆发现有房址,环壕内房址较为集中,形制皆为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门道朝南,房址中部正对门口有瓢形浅坑灶;部分环壕外的房址时代较晚,门向朝东。窖穴大多建于房址外部的空地之上,有的窖穴内可见储存的大量生活陶器或石器等。
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骨器及动物骨骼均较少。陶器主要为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夹砂红陶和红褐陶次之,还有少量泥质红陶和灰陶,均为手制,由泥条盘筑而成,一些陶器口部呈椭圆形。器表除个别为素面外,其余均有纹饰,施纹方法分压印、刻划和附加等。压印和刻划的纹饰主要施于器身和底部,以之字纹为主,此外还有刻划纹和刻齿纹等,陶器底部多印有席纹或编织纹;附加的装饰为小乳钉、泥饼和泥条,附加堆纹只饰于陶器的口部。器形有筒形罐、鼓腹罐、斜口器、盆、钵、三足钵、碗、壶、瓮、甑、杯、盅、器盖和尊形器等,以筒形罐为主。彩陶比例较小,以红彩为主,黑彩次之,纹饰主要是由平行线、三角、鳞纹、弧线三角纹等组成的几何形图案。遗址内发现有粟、黍、大豆等植物遗存,还有马、牛和家犬等家畜及马鹿、梅花鹿、狍子等野生动物的骸骨。出土的渔猎工具有细石叶、石镞、骨镞、骨鱼钩、石网坠等,表明该遗址的先民主营农业,饲养家畜,同时从事一些渔猎活动。
遗址出土的三足钵形鼎、双耳鼓腹罐、红顶钵、圜底釜等具有部分后冈一期文化特征,黑彩弧线三角纹彩陶具有庙底沟文化的特征。此外,敛口瓮在陕晋豫地区的半坡文化遗存中就有发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受后冈一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影响的阿善一期文化遗存中亦发现同类器物,是为来自燕山以南的文化因素。出土遗存中各类文化因素交替出现,表明魏家窝铺遗址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后冈一期文化与后来传播至燕山以北的庙底沟文化影响。而双耳鼓腹罐的器形既具有后冈一期文化的特征,其上装饰的之字纹又具有浓厚的红山文化特征,显示出南北方文化传统在红山文化之中交融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