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 明清考古 . 遗址

明中都遗址

/Middle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条目作者王志

王志

最后更新 2023-09-08
浏览 279
最后更新 2023-09-08
浏览 27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明代早期营建的都城遗址。

英文名称
Middle Capital of Ming Dynasty
所处时代
明代
位置
安徽省凤阳县
第一次发掘时间
1982
保护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
1982
批次
第二批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即帝位后,于洪武二年(1369)在家乡临濠开始营建中都,洪武八年四月以劳费为由罢中都役作,明中都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明代都城。中都罢建后才确立了南京的京师地位。明中都虽未完工,但已建设有城池、宫殿、坛庙、钟鼓楼及军事卫所等建筑设施,城市轮廓已经显现,同时在城外建造有皇陵、公侯祖墓及数十处公侯宅第等。这些建筑多数遗址尚存,与水系遗存和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1982年后陆续有考古调查和试掘,2014年至今陆续进行考古发掘。1982年,明中都的核心部分皇城(即宫城)与明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都禁垣与宫城鸟瞰(王志 供图)明中都禁垣与宫城鸟瞰(王志 供图)

明中都遗址示意图明中都遗址示意图

明中都有三重城垣,外为郭城,次为禁垣,最内为宫城(明代称皇城)。禁垣位于外郭城内中西部偏南,宫城位于禁垣正中偏南。宫城午门外左为太庙和中书省,右为社稷坛和大都督府、御史台。禁垣承天门南有大明门,大明门外设一条东西向轴线大街“云霁街”,东西两端为鼓楼和钟楼,街北侧左有城隍庙和中都国子学,右有开国功臣庙和历代帝王庙,对称分布。明中都城以宫城、禁垣中心设南北向中轴线,轴线南端是都城正门“洪武门”,因外郭城北墙正门在罢建后取消,原规划贯穿全城的轴线至禁垣北门“北安门”而止。郭城外东南有圜丘,西北有方丘,隔中轴相呼应。

郭城平面近扁方形,南北长约6210米、东西宽约7760米,城墙在西南角处向南突出,将凤凰嘴山括入城内。外城周长约30千米,面积近50平方千米。郭城原设计有十二座城门,罢建时外城尚未建成,缩减为九座城门,其中南边三门,洪武门、南左甲第门、前右甲第门东边三门,独山门居中,南为朝阳门,北为长春门;西边保留涂山门一门;北边保留东侧的北左甲第门和西侧的后右甲第门两个边门禁垣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2160米、东西宽约1860米面积约3.8平方千米。设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四个城门。承天门为禁垣正南门,城台正中有三个门洞,城台两侧的城墙上又各有一个门洞。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7米、东西宽883米,面积约0.84平方千米。四边城墙各开一门,分别为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午门位于南城墙正中,城台平面呈凹字形,由主城台与两边向南伸出的两观组成。中三门,东西各一掖门。

承天门遗址俯瞰(王志 供图)承天门遗址俯瞰(王志 供图)

宫城内主要宫殿建筑按中路、东路和西路布局。中路前朝区宫殿基址地表有中字形台地,是由前、后殿和穿廊构成的工字形建筑组群,前殿和后殿两侧皆有附属建筑。前朝区宫院南墙有一座正门,两侧各有一角门。正殿以南的两侧廊庑基址上还各有一建筑台基,与奉天门、东、西角门、文楼、武楼的位置能够对应。宫院东西两侧各有一片台基,可对应文华殿、武英殿的位置。后宫区域也可分为后宫区、东宫区、西宫区三个建筑组群,建筑基址多隆起于地表,依稀可辨。

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磉墩分布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磉墩分布

明中都城在营建时修建了一批相应的水系设施。宫城一周有护城河,禁垣西城墙外有自北向南的涧水,郭城外也断续存在部分沿城墙走向的水面。护城河宽50~60米,宫城四门外均留有过河通道。宫城内自西北向东南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内金水河,西北接北护城河来水,东南出宫城南墙入南护城河。午门北侧约32米处有内金水桥,又称内五龙桥,与午门各门洞相对应。宫城外南侧有外金水河和外金水桥,外金水河主河道自宫城南护城河西段引水向东从禁垣东南角流出。午门外的外金水河河道上发现七座砖石拱桥的桥基,推测其中五座为金水桥,两座为廊桥桥基。桥的西侧设调节河道水位的水闸一座。明中都城内外的水系穿过城墙时会建造涵洞或水关,郭城的城墙上就有十八水关。城内还有结构复杂的地下水系,在鼓楼附近就发现过高大的砖券地下水道。

外金水桥遗址发现的桥基(王志 供图)外金水桥遗址发现的桥基(王志 供图)

明中都罢建后屡遭破坏。现宫城尚有午门、西华门墩台和西、南段1100余米城墙保存较好,宫殿基址、宫墙等遗迹多隆起于地表,水系遗迹也依稀可见。其他保存较好的遗址还有禁垣的承天门、北安门遗址,外郭城北城墙东段和东城墙南段各一段土垣及朝阳门、涂山门遗址,圜丘、方丘、观星台等遗址。

明中都是明初精心规划、高规格建设的都城,在布局上继承、吸收了唐、宋、元代的规划理念,又有所创新,是明清都城制度的开创者。其首创的内外金水河、宫城内增设文华和武英两殿、在午门外设左祖右社等做法,均被明南京、北京所继承。明中都在建筑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建筑使用的石、瓦等建筑材料上。宫殿、午门的石须弥座,东华门、西华门的砖须弥座上均设计有精美的雕饰,雕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雕饰有龙凤、祥云、海水和麒麟、狮子、仙鹿等动物以及牡丹、芍药、荷花、西番莲等花卉图案,还穿插有方胜、万字符图案。调查发现的蟠龙石础达2.7米见方,础面上盘有一圈高15厘米、宽32.5厘米的蟠龙,蟠龙外围直径1.9米,内圈直径1.25米,是历代都城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石础。琉璃瓦的勾头、滴水均饰以精美的龙、凤纹饰。

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王志 供图)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王志 供图)

  • 王剑英.明中都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 唐更生,阚绪杭.凤阳明中都字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 阚绪杭,唐更生.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