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会学作为研究全球社会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具体研究层面讲,全球社会学既对全球性的社会要素(如全球人口、全球文化、全球环境的表现、特征及其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对综合性的全球系统、全球治理及全球发展事实展开探索。
全球社会学
从全球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关于全球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 英文名称
- sociology of globalization
- 所属学科
- 社会学
“全球社会学”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国社会学家W.E.穆尔(Wilbert Ellis Moore, 1914~1987)于1966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全球社会学:作为单一系统的世界》一文,主张世界是单一的系统,任何地方的个体与社会活动都会受到其他地方、民族、团体,乃至个体的影响。此外,英国社会学家M.费舍斯通(Mike Featherstone, 1946~ )主持的《理论、文化与社会》杂志编辑部,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或集中发表有关全球化的学术论文,不仅网罗了一批旨趣相同的全球化理论家,而且还明确提出了要将与全球社会学、全球社会、全球化诸观念相关的几个中心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领域),强调要把社会学中的“全球化”列为一个独立学科,即开展全球社会学研究。
2000年,英国社会学家R.科恩(Robin Cohen, 1944~ )和历史学家P.M.肯尼迪(Paul Michael Kennedy, 1945~ )出版的《全球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的发展和全球社会学的渊源谈起,以“现代性”为逻辑起点,将全球化、全球主义及其在世界社会的演进作为主线,通过对全球社会中的劳工浪潮、民族国家、跨国公司、人口迁移、消费文化、媒体与传播、城市生活、社会运动等现象的全景式考察,勾勒出当代全球社会的总体图式和景象。
中国学者孙嘉明、华裔美国学者王勋等于2006年编著的《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填补了中文学术界关于全球社会学研究专著的空白。其通过对全球社会学的定义、基本特征,有关全球社会的运行逻辑、社会结构,以及研究全球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恩等人的《全球社会学》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推进。
若将发生于15世纪并持续2个世纪之久的地理大发现作为广义全球化的起点的话,那么,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时间要远先于现代化的发展。可以说自社会学诞生之日起,其便强烈地关注到了全球化现象。无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及法国社会学家É.涂尔干等古典社会学大师,还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等,实际上都曾表现出某种对全球化及其衍生结果的兴趣,也都曾把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对他们生活以外的国家所具有的浓厚兴趣,尽管其关注的实际充其量只是一种比较社会学的研究,但这毕竟使全球社会学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社会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方社会主导的世界体系难以维系。所谓“第三世界”的觉醒与发展、国际关系新局面的形成,使得各国社会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将各个国家划分在不同的世界部分中不是明智的抉择。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冲突、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犯罪问题的日益严峻且向全球化蔓延的现实趋势,开始逐渐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关注与重视。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有苏联社会学家P.A.索罗金的全球趋同论、法国社会学家R.阿隆的国际社会理论、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I.M.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70~80年代,又出现了美国社会学家A.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90年代的全球化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如英国社会学家A.吉登斯的制度转变理论、R.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 1938~ )的全球文化系统理论、L.斯克莱尔(Leslie Sklair)的全球体系理论和西班牙社会学家M.卡斯特利斯(Manuel Castells, 1942~ )的网络社会理论等。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学家开始致力于全球化与全球社会学的研究,并开创了世界体系研究法、全球文化研究法、全球社会研究法、全球体系研究法、全球资本主义研究法等各种富有特色的全球社会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中5个富有代表性人物的有关全球化理论的考察与评价,来展示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理论全球化转向的探讨与努力。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指出,应放弃用主权国家或民族社会这个含糊的概念作为分析单位,这种含糊的概念只是在社会体系中解释了社会的变迁,唯一的社会体系应是世界体系。这种论述表明社会学家已意识到了必须全球化地思考,同时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来研究当下社会,具体语境下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及社会发展都应在全球视域下推进。原本孤立的民族国家进入了一个由更为广泛的分工形成的“中心”“边缘”与“半边缘”体系中,并在其中各自履行着自身的职能。
吉登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阐述和深化全球化理论,其主要贡献是把全球化与现代性紧密地连在一起,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并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紧密化。通过对“时空分割[注]”和“社会系统抽离[注]”两个概念的阐释,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就是现代性从本土社会向世界社会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是由4个不同层面所构成的,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备力量和社会监督。这4个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结果便形成了全球化的4种维度,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国际劳动分工、全球军事秩序、民族国家体系。吉登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全球化问题,为全球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罗伯逊是社会学中最早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学者之一。1992年,在罗伯逊与其他学者合作出版的《全球化》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在全球化理论研究方面所坚持的全球文化系统论立场,主张将全球领域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社会文化系统。在研究的概念上,罗伯逊使用“全球场域[注]”来代替通常使用的“全球体系[注]”,指出全球场域是由4个不同层面的参照点组成的,即个体自我、民族国家社会、诸社会组成的世界体系和全人类。此外,罗伯逊多次使用“相对化[注]”这个概念,认为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压缩”的一种形式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新诠释学的基础,正在使所有的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性,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多维的方式,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经济”的单一模式来说明全球化轨迹及其动因。
斯克莱尔对全球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提出了较为全面地看待全球体系的方法。认为在社会学里,至少已经出现了世界体系模式、文化全球化模式、全球体系模式3种竞相媲美的全球化理论研究范式。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社会学理论模式建立在“跨国实践”基础之上,并指出这一实践具体包含了3个层面: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具体而言,3个层面的跨国实践主要是通过3种不同的代理机构实践来进行的。在经济上,主要靠跨国公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机构;在政治上,依赖于“跨国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表现为消费至上的文化意识形态。其中,跨国公司制造商品,提供服务,从而使生产和销售成为必要;跨国资本家创造政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国的产品能够在他国成功地销售;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提供创造、维持商品需要的价值和态度。在建构全球体系的过程中,斯克莱尔试图将全球体系的政治、经济、文化3个层面的关系理清,并力图把全球的(或跨国的)同国际的概念区别开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全球化的大力推进,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且催生了一个崭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当代社会学家卡斯特利斯指出,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是一个极其开放的结构体系,它能够无限地扩展和延伸,并通过改变生活、空间、时间的物质基础,建构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在网络社会结构中,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丧失了意义,人们不再需要拥挤于狭小的物理空间中,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因此,网络社会建构出一种新的社会时空,其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它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结构形式。卡斯泰尔指出,网络自身具有时空抽离性、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网络化能使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围绕着互联网组织起来,成为整个经济新技术与管理专业知识的来源,生产力增长也主要依赖于网络化。全球化则使得金融、贸易、生产、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其对专有劳动的强调使得劳动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
全球社会学是一种跨越具体地域空间限制的社会学研究方向,应该将整体社会放入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框架中,关注对全球性特点、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全球社会学所关注的领域包括:人的行为及影响人的行为的一切跨文化因素;人们与全球社会的关系及形成这种关系的条件;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文化模式及其成因;全球文明和社会变迁的发生机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以及这种环境的跨国界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演变的重要性;全球社会的系统结构及其功能;跨国界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不同社会形态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异同;全球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未来的趋向。
对全球社会的关注不仅是当代社会学无法逃避的研究主题,而且它还为传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全球社会学并不希冀于建构一种宏大的理论叙事,而是从反思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出发,面对全球化所改变的社会学赖以立足的现实基础,探讨社会学该如何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对这种变化,并准确解读全球化现象,促进全球化的有序发展。
社会学家已发现要想完全隔离一个民族国家,并使其中所有的个体在一个单一的社会中生活已越来越困难了。实际上,他们不可能会相信“内部”与“外部”世界间存在着差异。而全球社会学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建构起这样一种能够具备一般性质的,且应用于全球范围之内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其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视域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努力突破传统“民族国家”社会学研究的边界,积极拓展现代社会学知识体系所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畴,融合实证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主义社会学3大传统的优点,在吸取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的同时,又没有排斥使用实证的、描述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更注意使用人文的、理解的方法,因为在现在看来,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而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状态。
在具体方法运用上,由于研究的对象是“全球体系”与“全球社会”,这就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的社会科学分科研究的方法,把全球体系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事件分别按照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的方法来简单分科进行研究。此外,全球社会学在其研究方法上还有两个特点:①应具备宏观社会学[注]的研究视域,关注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全球人口问题、全球气候问题以及全球社会运动等。②需要辅之以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全球不同民族国家、社会形态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在相同问题产生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该问题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中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与机理,以找寻问题产生原因的相似性与根本性。
全球社会学研究必须努力实现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研究范式的整合:在思维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客体”二元逻辑,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将“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起来,以实现从全球性的“主体-客体-主体”三级结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在研究范式上,也要突破传统社会学研究以“民族国家中心论[注]”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将“现代化发展范式”和“全球化发展范式”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从单一的研究范式向两种(甚至多种)研究范式的整合。
扩展阅读
- 孙嘉明,王勋.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WALLERSTEIN I.The modern world syste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 CASTELLS M, AOYAMA Y.Paths towards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G-7 countries, 1920-1990.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994,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