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

/diaolou/
条目作者韩凝玉

韩凝玉

最后更新 2022-12-21
浏览 285
最后更新 2022-12-21
浏览 285
0 意见反馈

主要用于防守、瞭望和居住的较高建筑物。

所属专题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

汉代已有碉楼的建造,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中保留早期碉楼模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战乱纷争,民间大量兴建坞堡,其中碉楼与坞堡的高墙厚壁相连,是整个防御设施的重要部分。明末清初,有乡民建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碉楼建筑自此开始大量出现。清末至中华民国,中国社会战乱频繁,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回乡纷纷修建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侨汇的减少和中断,加上内战不断,碉楼建设慢慢停止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碉楼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

碉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广东、福建、江西、香港等地区。其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建筑分别为位于广东开平市和巴蜀地区传统汉族聚居区。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悠久,最具有代表性。按使用功能分为更楼、众楼和居楼三类,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有方氏灯楼、天禄楼、铭石楼,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更楼也称为“门楼”,多建在村口,用于检查进出人员和按时报更或报警;众楼也叫“众人楼”,多是集全村之力共同建造,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居楼则是将防卫和宜居这两项进行结合,兼顾了坚固安全和舒适宜居两个重要功能。例如,方氏灯楼建于1920年,高20.19米,5层。户型为正方形,1~5层均为一个开间,无功能用房的划分。方氏灯楼防御工事十分完善,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让村民有足够时间躲进碉楼。天禄楼建于1925年,高25.39米,共7层。1~5层被划分为29个面积大小的房间,具有集体居住功能,在当时主要防止居民被匪盗绑架。铭石楼建于1925年,高22米,6层。具有会客、居住、祭祀等功能,是集防御、居住、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在装饰上,采用灰塑,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一般图案以吉祥意义为主。后来,随着华侨从海外带回了新的建筑材料和图案、使传统的开平灰雕工艺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和用料,在内容上增加了西方题材,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

与开平碉楼相比,巴蜀碉楼更为质朴,在功能和造型上,巴蜀碉楼中的碉楼与居住关系都较为灵活,各自独立,且生活空间维持原状。其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开平乡的刘宅最能体现这一特性,碉楼位于宅院后的山坡上,碉楼之间的组合形成了川中宅院普遍采用的自卫工事。

碉楼的产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碉楼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缩影。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本身对于文化及历史的传播。同时,碉楼也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当地经济及产业的发展,改善遗产地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