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南部,曾为葡萄牙殖民地。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境内有42种民族语言,其中温本杜语、金邦杜语、基孔戈语和乔库语最为常用。由于殖民时期葡萄牙实施的“同化”政策,以及独立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的迁徙,葡萄牙语始终是各民族间最基本的交流工具。
大多数作家主要以葡萄牙语写作,一些主张捍卫民族语言的知识分子也会使用金邦杜语和温本杜语写作。安哥拉文学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语言的混杂性,作家们在写作中采用民族语言“干扰”殖民语言葡萄牙语,以此凸显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和民族传统。有学者认为,安哥拉文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葡萄牙军人、历史学家A.de O.de卡杜勒内加[注]撰写的《安哥拉战争通史》(1680),这部作品后来成为安哥拉当代作家佩佩特拉的长篇小说《荣耀家族》(1997)的灵感来源。总体来说,安哥拉文学主要以小说和诗歌的形式存在,戏剧创作成就尚显不足。
真正具有“非洲性”的安哥拉文学于19世纪初才萌芽,早期先驱有J.de S.M.费雷拉[注]、A.特罗尼[注]、J.D.C.da马塔[注]、P.F.马查多[注]和A.A.胡里奥[注]等。费雷拉出生于安哥拉一个葡萄牙商业家族,被誉为“非洲葡语文学的第一位诗人”。其诗歌以歌颂爱情与手足之情、歌唱祖国、展现安哥拉彼时的原始风貌为主题,流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代表作、诗集《我灵魂的自发性:致非洲的女士们》(1849)由安哥拉印务局出版,因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安哥拉作家创作并在安哥拉出版的文学作品,也是首部以诗歌的形式书写非洲大地的作品。1881年,第一份非洲葡萄牙语的报纸《安哥拉的回声》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降,来自克里奥尔精英阶层[注]的作家和记者开始借助社论表达其改良主义思想,马塔既是一名教师、研究员、记者,也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和民俗学家,他号召同胞们将精力付诸本土文学创作的土壤,并且作为金邦杜语口头文学的搜集者,为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另一位代表作家特罗尼于1882年在葡萄牙《晨报》上发表的中篇小说《寡妇》,成为当时安哥拉社会风貌和习俗的重要记录。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富有的黑人寡妇企图融入白人社会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沉浮,与马查多的现实主义小说《非洲景象》(1891)共同标志着安哥拉小说的诞生。
20世纪的安哥拉文学历经多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早期的1900代[注]作家们在《沙漠中安哥拉之声的召唤》这一宣言的指导下开展活动;1945~1961年,两份重要文学刊物《寄语》和《文化》发行,随之诞生了《寄语》和《文化》代[注]作家;而1961~1975年活跃的作家们被称为游击代[注];1975年民族独立后,安哥拉文学正式进入创作活动频繁开展、出版行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代;80年代,卢安达青年文学大队成立,这一文学团体致力于探索新的创作主题和审美模式;同时,文坛出现了不确定的一代[注]。这些作家的作品基调忧伤,表达了对新时期国家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失望。
20世纪中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中,社会精英们的民族意识和战斗精神全面觉醒,促进了安哥拉文坛的兴盛和繁荣。本土文学在先锋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下开始成型与发展,安哥拉作家也逐步走向世界舞台。1948年,来自各个种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在首都罗安达聚集起来,提出“让我们发现安哥拉!”的口号。他们呼吁恢复黑人权利,认为“起义是解放黑人的唯一途径”。这一时期见证了抵抗诗歌的发展,诗人们立足于安哥拉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情况,试图通过建立民族文学体系摆脱殖民主义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双重枷锁。这一口号后来又为1950年的安哥拉新知识分子运动所沿用。这批青年知识分子创办了《安哥拉新诗人作品集》(1951)、文学刊物《寄语》(1951、1952年各出版一期)和《文化》(1957~1961年共13期)。作家们主张安哥拉文学应由土生土长的安哥拉儿女书写,体现出强烈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怀。《寄语》的多位撰稿人后来成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的领导核心,如安哥拉首任总统A.内图,诗人、文学评论家M.P.de安德拉德[注]和A.贾辛托[注]。这批政治家的文学活动深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寄语》为安哥拉民族文学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在文学层面拉开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帷幕。《寄语》停刊后,《文化》杂志继续承担建构和发展安哥拉文学的使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与诗歌共同发展。小说情节主要围绕武装斗争、种族矛盾以及民族意识觉醒等主题展开。J.L.维埃拉在60年代发表了多部短篇小说集,迎来了他的创作巅峰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有《城市和童年》(1960)、《罗……安达》(1964)。此外,维埃拉致力于将葡萄牙语和金邦杜语混合,创造新词汇和新表达,通过葡萄牙语的非洲化实现语言层面的去殖民化。
20世纪70年代后,安哥拉文学不再局限于满足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逐步由民族主义话语向全球性问题靠拢,文学创作用语的混杂性也更为常见。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民族独立战争的影响,诗歌创作大多围绕个人战斗经历的主题展开,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追求诗歌艺术手法创新和主题创新的作家,如诗人D.马斯特[注]和A.巴贝托斯[注]。巴贝托斯是一名坚持与葡萄牙殖民统治及武装反对派做斗争的激进分子,其诗歌具有东方诗歌的极简风格,擅用重复和排比,通过将殖民语言非洲化,表达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和对口头传统的颂扬。
1975年11月11日安哥拉宣布独立,同年内战爆发,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社会局势的动荡、政府权力的滥用和伪装成民主国家的极权统治,令知识分子们的美好乌托邦愿景走向幻灭。1975年12月10日,安哥拉作家联盟[注]作为独立的文学创作和出版机构成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创作空间,一定程度上阻止文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88年,联盟出版诗集《走在世事的痛苦中:安哥拉青年诗人全集》。这一时期的诗歌不论在形式、语言还是艺术手法上,都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区别。作家们在创作中融入诸多民间口头元素和个人的本土生活经历,赋予殖民语言浓厚的安哥拉传统文化特色和现实色彩。J.L.门多萨[注]、R.D.德卡瓦略、J.马伊莫纳和P.塔瓦雷斯[注]是20世纪80年代诗坛的主力军。
之后,安哥拉文学的后现代风格日益突显,作品的主题也不再囿于历史、文化、战争、反殖民等题材。作家们进入世界性创作的阶段,在叙事手法上大胆创新。他们既关注安哥拉当下的社会现实、人类面临的一般问题,也在持续探索自己的内心想法、存在的意义等哲学问题。越来越多安哥拉作家的作品在欧美国家得到译介,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如佩佩特拉、J.E.阿瓜卢萨、翁贾基等。安哥拉文学自19世纪诞生以来,完成了从“殖民性”到“民族性”再到“世界性”的转变过程,并继续在个性化的道路上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