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夏商周考古 . 二里头时期考古

东赵遗址

/Dongzhao/
条目作者顾万发

顾万发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256
最后更新 2023-11-20
浏览 25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以夏商周时期遗存为主的遗址。

英文名称
Dongzhao
所处时代
夏商周时期
位置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赵村(东赵)南,中原区董岗村西北
发现时间
2007
第一次发掘时间
2012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赵村(东赵)南,中原区董岗村西北。2007年发现,2012~2015年发掘,发现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西周时期遗存,清理城墙、壕沟、大型夯土建筑、灰坑、窖穴、水井、墓葬等遗迹500余处。

发现有大、中、小3座城址:①小城位于遗址东北部,方向为北偏东5°。平面呈方形,长150米,面积2.2万平方米。墙基宽4米左右,城壕宽5~6米,深3~5米。小城始建年代为新期早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一期。②中城位于遗址中部,方向为北偏东10°。平面呈梯形,南城墙长256米,北城墙长150米,南北长350米,面积7.2万平方米。墙基宽4~7米,城壕宽3~6米,深2~3米,壕内均为淤土堆积。中城中部偏东为祭祀区,分布有较为集中的祭祀坑;北部为主要建筑区,发现有祭祀遗存;南部为一般居民区,发现有小型房址与大量的生活遗存。中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兴盛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三期早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③大城平面呈横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15°,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近60万平方米。城墙基槽形状为倒梯形,槽深约1米,上口宽1米、底宽约0.4米。城壕宽3~6米,深2~3米。大城年代为战国中晚期。遗址中还发现一处二里岗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近500座,平面呈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性质主要有生活垃圾坑、祭祀坑、窖穴等。中城中部偏东的祭祀区集中发现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的袋状灰坑,平面呈圆形,直径2~3.5米,填土多为质地紧密的红黏土。坑壁、坑底较为规整,一些坑内有人骨架、猪骨架、龟壳及石铲等,可能为中城的祭祀遗存。


东赵遗址小城北城墙、城壕剖面(顾万发 供图)东赵遗址小城北城墙、城壕剖面(顾万发 供图)

东赵遗址中城祭祀坑(顾万发 供图)东赵遗址中城祭祀坑(顾万发 供图)

此外,在小城北城墙也发现一座打破城墙基槽的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祭祀坑(H342),平面近圆形,坑内出土卜骨近20块,是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出土卜骨最多的单个遗迹单位。二里岗文化时期灰坑主要分布于遗址南部高地、夯土建筑西北处,年代主要为二里岗下层文化二期至白家庄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有相当数量的石器,发现少量骨蚌器。陶器以灰陶为主,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形多样,主要有深腹罐、花边罐、捏口罐、盆、甑、矮领瓮、小口高领罐、附加堆纹缸、觚、鬲、大口尊、豆、斝、碗等。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主要有铲、斧、刀、镰等。骨器有骨匕、骨簪等,蚌器有刀、镰等。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贝币。

二里岗期建筑基址剖面二里岗期建筑基址剖面

东赵遗址延续时间长,年代序列相对完整,尤其是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夏商区域聚落形态与政治地理结构及早期国家形态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 顾万发,雷兴山,张家强.郑州市高新区东赵遗址小城发掘简报.考古,2021,(5):27-45,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