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生药在中国应用历史悠久。据统计,历代本草共载有动物药600余种。通过大规模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药用动物资源普查,《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收载中国药用动物1581种,分布在11门415科861属中,占全部中药资源总数的12%。也有文献报道称,中国有药用动物约1850种。
动物类生药
来源于动物的整体或部分、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等的生药。是生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英文名称
- animal crude drug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达150万种以上,已经灭绝的种类更多,据估计约有700万种。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Protozoa);多孔动物门(Porifera),又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药用动物如脆针海绵;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药用动物如海蜇、珊瑚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环节动物门(Annelida),药用动物如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门(Mollusca),药用动物如牡蛎、乌贼等;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药用动物如东亚钳蝎、蜈蚣、地鳖、南方大斑蝥等;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药用动物如海参、海胆;脊索动物门(Chordata),药用动物如海马、蟾蜍、乌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等。生药药用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
全体类。常用的动物类生药如海马、海龙、僵蚕、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九香虫等。
皮、肉、脏器类。皮、肉类常用的如蝉蜕、蛇蜕、地龙、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脏器类常用的如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等。
角、甲、贝壳类。角类常用的如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鳞、甲类常用的如穿山甲、龟甲、鳖甲等;贝壳类常用的如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等。
鉴定动物类生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方可得到准确结果。
以完整动物入药的,可根据其形态及解剖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来源。
性状鉴别是使用最多的方法。即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对动物的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比较,达到鉴别药材的目的。因动物类生药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别中药的特殊性,鉴别时特别要注意观察其专属性的特征。
对于动物类生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进行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鉴别法鉴定其真伪。在进行显微鉴别时,首先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鉴别。
针对动物药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专属性强的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别动物药的真伪及内在质量。特别是现代色谱和光谱技术的使用,使得动物药的鉴定更具科学性。色谱法,尤其是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用仪器分析方法测定动物类中药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含量,用以控制中药的内在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蟾酥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麝香中总麝香酮的含量;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中胆酸的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牛黄中胆红素的含量等。
扩展阅读
- 康延国.中药鉴定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