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水路运输 . 船舶 . 航海 . 〔海上船舶通信〕 . 船舶无线电通信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Organization; INMARSAT/
条目作者杨婷婷

杨婷婷

最后更新 2023-06-09
浏览 341
最后更新 2023-06-09
浏览 34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具有全球(除南北极区外)、全时、全天候、稳定、可靠、高质量、大容量和自动通信等显著优点,既可改善船舶营运和提高管理效率、密切船岸联系,又有助于保障海上人命安全。

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Organization; INMARSAT
所属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水路运输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MSS),包括移动台之间、移动台与固定台之间、固定台与公众通信网用户之间的通信。

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现国际移动卫星组织)成立后,先后租用了美国海事通信卫星(MARISAT、欧洲宇航局(ESA)的海事通信卫星(MARECS)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的海事通信卫星(IS-V)组成INMARSAT系统,进行以全球海事移动卫星业务为主的运营工作。到1982年,形成了第一代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第二代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中包括了国际移动卫星组织发射的专用卫星。第三代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最新的、功能最强的,除了具有1个全球波束外还具有5个点波束,可以令地面终端实现小型化。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现处于发展初期,由于设备复杂,造价高,尚未广泛采用,但是发展很快。1976年,世界上有34个船站和2座岸站,到1982年,发展到1650个船站和7座岸站。不少国家正在建设或筹建本国的岸站,研制小型、简便、廉价的船站设备。国际移动卫星组织正在着手研究第二代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以及向船舶提供定位能力等问题。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将在未来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装在船舶(包括海上工作平台)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简称船站)、设在海岸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简称岸站)和海事通信卫星等组成。

船站是系统的通信终端。配有直径约1米的抛物面天线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采用L波段,发射频率为1.6千兆赫频段,接收频率为1.5千兆赫频段。电报通信采用移相键控调制方式,发射速率为4800比特/秒,接收速率为1200比特/秒。电话通信采用调频方式。

岸站在系统通信电路中起网络控制作用。设有直径约13米的卡塞格林天线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并与陆上通信网络相连接。采用C波段,发射频率为6千兆赫频段,接收频率为4千兆赫频段。为了消除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偏移的影响,还采用L波段的频率作为自动频率控制的导频,并作为岸站间业务电路和试验电路的频率。

海事通信卫星是系统的中继站,转发船站和岸站所发信号。采用静止轨道卫星和球波束,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3个洋区配置。每颗卫星装有L→C波段和C→L波段的转发器,提供电报和电话(包括传真和数据传输)信道,以及共用呼叫信道。每个电报信道以时分多址方式分为22条报路,电话信道采用单路单载波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每颗卫星的通信容量,系统采用较为复杂的信道分配方式,并在每个洋区由设立于指定岸站的网络协调站负责分配卫星通信信道。电报信道预先分配给各岸站,由其负责按需分配与船站进行电报通信的时隙。电话信道由网络协调站控制,根据船站、岸站的申请进行分配。

该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卫星、网络操作控制中心、网络协调站、岸站、船站组成。

空间段卫星。采用了4颗第三代海事卫星和5颗备用卫星,按四大洋区分布,分别是大西洋东区(AOR-E)、大西洋西区(AOR-W)、太平洋区(POR)和印度洋区(IOR)。在每个洋区上均有1颗第三代海事卫星,另有1颗第三代海事卫星备用,还有4颗第二代海事卫星由于容量相对较小,已转为备用。

网络操作控制中心。位于英国伦敦总部的大楼内,其任务是监视、协调和控制INMARSAT系统中所有卫星的工作运行情况。

网络协调站。每个洋区分别有一个岸站兼作网络协调站,该站作为接线员对本洋区的船站与岸站之间的电话和电传信道进行分配、控制和监视。

岸站。是设在海岸边上的地球站,基本作用是经由卫星与船站进行通信,并为船站提供国内或国际网络的接口。岸站是双频工作方式(L和C波段,C波段用于语音,L波段用于数据。

船站。是设在船上的地球站,是系统中的用户终端,用户可通过所选的卫星和地面站与对方进行双向通信。使用L波段。

INMARSAT系统的标准移动终端主要有6种基本类型,即进行海上/陆地业务的标准(A、B、C、M、Mini-M以及进行航空业务的标准(Aero)。

A型站是1976年启用的第一个系统。采用模拟调频(FM)通信制式,信道带宽50千赫,能提供语音、传真、高速数据(56千比特/秒或64千比特/秒、电传等服务。船用终端天线放在屏蔽罩中,并具有自动跟踪系统保证使天线始终对准卫星,并可通过按键启动遇险告警。遇险告警在INMARSAT系统中处于最高级别。陆用移动终端是便携式的,可以装在手提箱里,并可在几分钟之内开始工作。

B型站是A型站的数字式替代产品。提供所有与A型站相同但有所增强的服务,可以提供16千比特/秒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9.6千比特/秒的数据以及2.4千比特/秒的音频数据、64千比特/秒高速数据和50波特的电传等业务。采用全数字化设计,获得对空间段功率和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占用带宽由50千赫减到20千赫,系统容量将是A型站的2.5倍,使用的卫星功率只是A型站的一半。B型站取代A型站是必然趋势。

C型站主要用于数据通信,于1991年开始在全球运营,采用全数字化的存储转发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提供600比特/秒的低速数据、电传和传真业务。该终端装有GPS,可提供全球定位服务。其陆用终端小巧,体积只有公文包大小,重量仅有3千克,可装在手提箱中;车载式的卫星终端具有全向性天线,能在行进中进行通信;便携式或固定式的终端采用小型定向天线,可方便携带及降低能耗。

M型站于1993年开发使用,是B型站的简化型。通信标准略低于B型站,只提供6.4千比特/秒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2.4千比特/秒三类传真和2.4千比特/秒数据通信,它体积小,重量为15千克左右,有海事和陆用两种类型。

迷你M型站是一种更小型的M型站,于1996年底推向市场,是全新概念的卫星终端,使用INMARSAT系统第三代卫星的点波束,是一个全天候、全球覆盖的移动通信终端,可提供4.8千比特/秒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2.4千比特/秒的传真和数据。

INMARSAT系统在航空通信领域的应用始于1990年,该设备可为航行在世界各地(除两极外)的飞机旅客,提供双向电话、传真、数据、电子邮件通信,以及浏览世界新闻、股票信息等。也可向驾驶舱和客舱机组人员提供通信业务,不仅提供个人通信,更主要用于空中交通管制。该系统由海事卫星通信组织和航空工业界制定并形成统一的工业技术标准,解决了过去使用甚高频通信受限于视距传播以及短波通信可靠性差的问题。

国际海事卫星从投入运行至今的发展中,逐步推出A、B、C、M、Mini-M、F、FB等系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满足海上用户的不同日常和安全通信的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分为日常通信和遇险通信两类。日常通信服务主要包括语音、船站、数据和视频等满足船岸间日常通信的手段;遇险通信主要包括遇险报警和遇险级别通信。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