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政策 . 农村社会发展政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agricultural labor migration policy/
条目作者闫云仙

闫云仙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8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5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国家制定的有关鼓励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并保障转移劳动力权益的行动准则。

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labor migration policy
所属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抚养的家庭成员的转移。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质是经济要素在重新配置的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包括:①土地政策。主要是设计土地流转机制。②户籍政策。主要是深化户籍改革,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③人口政策。主要是计划生育控制如何从农村到城市过度。④培训政策。主要是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供智力支持。⑤就业政策。主要是制定完善就业法规和社保政策,实现“农保”向“城保”的过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目标包括职业转移;生活保障、身份转移;城镇居民待遇、空间转移;城市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

1978年起,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经历了由紧到松、由无序到有序、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①第一阶段(1978~1991),限制农业劳动力的盲目流动。由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显现。农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主要特点为鼓励多种经营,对农业劳动力从严格限制到允许流动,但控制盲目流动。②第二阶段(1992~1996),规范农业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由于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比较规范,开展小城镇试点工作,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目标为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③第三阶段(1997~2002),强调农业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小,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重点为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以及进行城镇制度改革。④第四阶段(2003~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的重点为建立平等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和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

各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各有不足:第一阶段进行的就业体制改革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农业劳动力流动规模小,流动地域半径小,整个宏观环境不利于流动;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流动半径扩大,但仍以就近流动为主,主要为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第三阶段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但城市的制度性歧视形成强化;第四阶段就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外出就业的权益得到保障,但社会保障不足。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