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身份是一种现代性的建构。19世纪的精神病学医生对性的反常行为进行昆虫学式的分门别类研究,如恋老人癖等。法国哲学家M.福柯的观点被广为认同,他认为古代的鸡奸者只是个别异端,被法律禁止;而19世纪同性恋则成为了一个种类,被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医学研究。
古希腊对同性恋是宽容的,而这样的观念并没有考虑那个时代没有同性恋这样的概念。那时的人们并不认为男人间的同性性行为就表征着一种人的身份。古希腊不强调以性对象的性别作为划分的基础,而是区分在性生活中的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认为这才是有意义的。正如美国学者E.A.卡普兰所说:“只要成年男性公民在性交活动中是支配性角色(作为阴茎插入者),那么不管他们选择插入的对象是女人或者男孩,没有伦理上的差异。”即在性生活中被插入的可以是男孩或奴隶,而插入者一定是成年男性公民,今天的同性恋/异性恋的划分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这样的划分对古代中国也是陌生的。中国古代的“男风”“龙阳之好”“断袖之癖”,跟现代的同性恋在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历史学家韩献博(Bret Hinsch)认为,古代中国缺少与同性恋性态[注]和同性恋者[注]对应的术语,而只是用与同性恋相关的诗歌式暗喻对其进行讨论,以强调行为、趋势和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