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作,其中《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分别为440种、260种、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也有许多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牦牛酥油和糌粑等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现代应用藏药的地域不仅仅局限于西藏自治区,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辖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中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藏药已制定了统一的用药规范,即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6省(自治区)合编的《藏药标准》,共收载藏药227种,其中植物类197种、动物类17种、矿物类13种,主要有:藏茴香、山莨菪、藏党参、藏紫草、水母雪莲花、唐古特红景天、堪巴色宝(阿氏蒿)、曲玛孜(打箭菊)、达玛(凝花杜鹃)、野牛心、秃鹫、紫草茸、紫胶虫等。代表藏药性状鉴别及性味效用如下。
藏红花。性状鉴别:干燥花柱。多数已成单支,呈弯曲的细丝状,柱头暗红色3分支,上部较宽,略扁平,顶端边缘呈不整齐细齿状,内侧有1短裂隙,下部渐细,下端有的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具特异香气,微有刺激性,味微苦。性味效用:甘,平。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用于经闭癥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吐血等。原产地主要作为食品色素用,入药一般作兴奋剂、解痉剂。中医创造性地用于活血化瘀。
冬虫夏草。性状鉴别:干燥虫菌复合体呈弯曲、细长圆柱形,虫体形如蚕,外表土黄色至棕黄色,环状皱纹细密;头部红棕色,胸足3对,腹足4对,臂足1对。子实体从头部伸出,深棕色,长2.5~8厘米,上部膨大处为子座,直径2~4厘米。断面灰白色,有许多横隔。气微腥,味微苦。性味效用:甘,平。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
藏茴香。性状鉴别:干燥成熟果实呈短圆柱形,表面黄绿色,分果背面有纵脊线5条。横断面中心黄白色,具油性。香气特异,味麻辣。性味效用:甘、辛,温。健脾开胃。用于消化不良、腹痛等。
绿松石。性状鉴别:大小不一,性状各异,颜色多样,有天蓝色、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具玻璃光泽。气微,味淡。性味效用:涩,凉。清热解毒。肝病首选药物,著名藏成药老瑜散等的主药。
牦牛角。性状鉴别:角向内弯曲,表面颜色由基部向顶部加深,棕黄至乌黑,表面棕黄色,角质状。微腥,味淡。性味效用:酸、咸,凉。清热解毒、镇静、镇痉。用于高热神昏,惊狂谵妄,热毒如血分、营分。《本草纲目》认为其性状及毛、尾同毛犀,古有伪充犀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