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 区域组织

专业村

/specialized villages/
条目作者张沁岚

张沁岚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97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9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基础上,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某种相同、相似或关联性较强的经济活动,从而使该活动的经济总量(如产值)构成经济总量主体的村级单位。

英文名称
specialized villages
所属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村实质是微观尺度上的产业集群。其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繁荣、推进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区域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等。专业村按其主要经营内容,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四类。

由于专业村在产业种类、发展程度、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各地专业村的认定标准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包括了产业或产品标准、收入标准、组织形式三个方面。①产业或产品标准。有一个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好、竞争力较强、品质优良、进行标准化生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或产品,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量占村常住农户数比例较高。②收入标准。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总收入比例较高。③组织形式。组织化水平较高,成立了与本村主导产业或产品相适应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对接带动的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或超市等。

专业村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从自发形成向有序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向市场导向转变,从产品生产为主向产销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单纯依靠传统经验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转变的过程。

中国的专业村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各地涌现出大量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专业户及专业村。80年代后期,一些省份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专业生产、庭院经济,一大批专业村成长起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化,东部地区出现大量外向型农业、非农产业,以及多种经营的专业村,中西部地区出现许多种养业专业村。2000年后,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的专业村。2007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精神,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07〕2号),重点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类专业村发展,之后中国专业村进入加速发展期,截至2019年,全国各类专业村达6.1万个。

  •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2):71-80.
  • 乔家君,杨家伟.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人文地理,2013,28(5):76-80+60.
  • 秦富,钟钰,张敏,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9,30(8):4-8+11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