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考古学 .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 秦汉考古 . 墓葬 .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Dynasty/
条目作者巩文许卫红
条目作者巩文

巩文

许卫红

许卫红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631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63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马雕塑群。

英文名称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Dynasty
所处时代
秦代
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发现时间
1974
第一次发掘时间
1974

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距秦始皇陵东垣墙1.2千米,属于秦始皇陵园最外层次的设施。1974年发现并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兵马俑坑共计3座,修建工程大约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至前209年被迫停工,后被严重人为破坏及烈火焚烧。1977年就地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010年扩大为包括丽山园在内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兵马俑坑是地下土木结构坑道式建筑。按照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3座俑坑应有陶俑7000件,驷马木车100多辆,鞍马100多匹。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4260平方米,深4.5~6.5米。东西两端各有南北向长廊,两端开间之间有11个东西向的过洞,四边各有5个门道。坑内兵马俑以步兵为主,作长方形军阵。面向东的3列横队204名陶俑组成前锋,其后是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形成军队的主体,军阵左右两侧和后方各有一列面向外的陶俑构成侧翼和后卫。2号坑位于1号坑东北,平面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深3.2米。坑内是由步兵、骑兵、车兵混合编列的曲尺形军阵,第1单元由步兵以坐镇姿态组成方阵,第2单元由64辆战车组成,第3单元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车、步、骑结合的长方阵,第4单元是骑兵阵,排列着战车、鞍马和骑兵俑。四部分既独立又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大方阵。3号坑位于1号坑西北,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深5.2~5.4米,由车马房和南、北厢房组成,出土铠甲俑68件。其中,车马房正中为一乘驷马车,有4件铠甲俑;北厢房、南厢房与车马房相连。3号坑性质或为军事指挥机构即“军幕”,或为军伍社宗。

图1 1号兵马俑坑图1 1号兵马俑坑

兵马俑全部面向东方排列。兵俑以步兵为主,有立、坐两种姿态。坐姿俑俗称“跪射俑”,以2号坑出土的一尊“绿脸俑”最为著名。骑兵仅见于2号坑,以一兵一马为组合,兵身穿胡服,鞍马塑低鞍,属流行于欧亚草原文化系统的软马鞍系列。骑兵俑虽已集中排列,但未自成方阵,仍处于从属地位。大部分陶俑身披铠甲,部分着长袍,铠甲塑造模拟了皮甲和金属鱼鳞甲,形制因兵种和身份的不同而异:骑兵铠甲及腰,无披膊;一般步兵和车兵铠甲甲身较长,两肩有披膊;御手着长甲,领部加高呈“盆领”,两肩有长披膊,并附护手甲;高级军吏的铠甲肩部有花结,周缘绘彩,表现出丝织物的镶边。木车有指挥车和兵车之别,单辕驷马,配实用车具,车辕、轼等部位髹漆彩绘。指挥车配笼箙、鼓、铎、皮盾。兵马俑坑内出土实战兵器上万件,除个别铁镞外,均为青铜铸造,类型有弓、弩、矛、戟、铍、剑、弯刀、箭镞。长柲、战鼓、盾、弓弩等局部绘彩。

图2 2号坑出土绿脸俑图2 2号坑出土绿脸俑

图3 骑兵与鞍马俑图3 骑兵与鞍马俑

图4 高级军吏俑图4 高级军吏俑

兵马俑属于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陶俑以分组形式进行制作,先以泥条盘筑、陶模翻型做胎,再通过套合、粘接并雕塑出五官、须发、铠甲、衣纹等细部,最后彩绘。陶俑身高约1.75~2米,不同等级、兵种装束有别。陶马高1.72米、体长2.03米,剪鬃,雕刻六颗牙齿表现马龄正值壮年,并以驭马、鞍马的不同塑造马尾和生殖器。彩绘颜料主要是矿石,还有木炭、骨粉,另外有人造合成的紫色和蓝色结晶物。颜料、大漆、调和剂最终形成红、绿、蓝、黄、紫、褐、白、黑8种主色和众多复色。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发掘报告(2009~2011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 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