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父是当地财力雄厚的犹太银行家。在大学期间,同朋友创办了“塔利亚”剧团,组织和出演了一系列戏剧作品,并尝试进行剧本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戏剧实践经验。1906年到德国进修,陆续在德国生命哲学家G.齐美尔、社会学家M.韦伯、新康德主义哲学家H.李凯尔特、W.文德尔班门下继续学习,其早期政治生涯深受老师们的影响。1909年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获得克丽丝丁娜文学奖学金。次年,其第一本代表性著作《心灵与形式》正式出版,该著作被称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1918年加入匈牙利共产党,随后,其政治理论研究进入高潮时期,马克思主义转向也促使其开始在现实主义文学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1923年发表极具争议性的论文集《历史与阶级意识》,该著作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顶峰,但反对者批判其著作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随后几年,陆续发表了著作《列宁》《莫泽斯·赫斯》,并提出《布鲁姆提纲》。1945年在布达佩斯担任教学工作。在随后几年到60年代初,由于在人民民主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相关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被多次以“修正主义”为由进行了批判。晚年时期,被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重新接纳。
卢卡奇在政治和文学领域均被诸多争议裹挟其中。尽管他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但屡遭其他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谴责。他致力于批判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但又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在《匈牙利纪念乔治·卢卡奇诞辰一百周年提纲》评价其为“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卓越代表”“为20世纪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