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统计与核算 . 农业生产要素统计

农业用地统计

/agricultural land statistics/
条目作者董凤丽

董凤丽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14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1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利用数据和图件等形式对农业用地的数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调查、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land statistics
所属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农业用地统计包括农业用地数量统计和农业用地质量统计。运用农业用地统计方法,经常了解并掌握农业用地在其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数量与质量变化以及存在问题,是农业用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属于土地的一种形式,最早始于土地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所下的土地定义是:“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中国《经济学大辞典》(1983年版)中给土地所下的定义指出,土地是“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中国1998年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用地。”2007年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写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明确了农用地具体包括的类别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并经多次修订。

农业用地统计对象为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及其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①种植业用地即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②林业用地。包括果园、苗圃、用材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带用地。③牧业用地。包括天然和人工割草地以及放牧地,精饲料和多汁饲料用地(一般计入耕地中)。④水产养殖用地。包括水库、池塘、湖泊等占地。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①渠道和道路用地。包括各级固定排灌渠道和道路用地。②农村居民点、晒谷场、仓库、电力排灌站等。

农业用地统计的基本内容将针对上述研究对象的范围展开,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农业用地面积统计。主要包括一定时点统计范围内农业用地的总量统计、农业用地面积数量变动统计、农业用地利用结构变化统计等。②农业用地质量统计。农业用地质量统计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土地,特别是农业生产用地土壤质量及其土地生产状况等变化,主要包括气候、坡度、土层厚度、障碍层出现部位及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酸碱度、侵蚀程度、灌溉保证率、污染指数、岩石裸露程度等统计。③农业用地分布统计。农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界线,如行政界线、各权属单位及各种用地的界线,除用文字和数据外,还需要用图件表达。④农业用地利用状况统计。具体包括农业用地开发统计、农业用地利用效果统计、农业用地集约经营统计等。

进行农业用地统计,掌握准确的农业生产用地数量、质量、分布、构成及其变化、农业用地利用情况,对于研究农村各地区生产结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监督及执行也能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可以为科学管理农业用地,编制农业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用地利用年度计划等提供基础数据和图纸资料。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