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规模政策目标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农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产前和产中以及产后诸环节的合理组织,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等形式来实现适度规模基础上的经营,从而获取最佳经营效益。通过采取农地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财政和信贷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政府为实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而制定的协调农业经营主体与土地关系的行动准则。
- 英文名称
-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cale policy
- 所属学科
- 农林经济管理
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依据主要有:①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应与土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经营者的素质相适应。②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推进规模经营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速度、农业生产条件改进程度和农民的流转意愿相协调,统筹考虑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双重目标,兼顾对农民务农和务工收入的双重影响。③应充分考虑社会稳定的因素,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伴随个体农户和农业市场的对接矛盾逐渐显现。198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出现“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表述。1985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要采用合股经营、股金分红的方法,可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较快地建立起新的经营规模。198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专业户”。1987年中央5号文件中提出:“目前,在多数地方尚不具备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应大力组织机耕、灌溉、植保、籽种等共同服务,以实现一定规模效益。在京、津、沪郊区、苏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可分别选择一两个县,有计划地兴办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也可以组织其他形式的专业承包,以便探索土地集约经营的经验。”
进入21世纪,诸多政策、法律都进行了调整,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开始施行,2005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正式实施。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农业规模经营给予了极大关注和较全面的规范。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加强统一经营下的农户合作联系,实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与经营方式转变。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重申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上述思路,围绕“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本思路理顺地权关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条件下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政策的关键环节为保护职业农民的耕作经营权,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要求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坚持经营规模适度。2015年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要求建立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准入监管制度。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框架,规范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赋予了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等权能。
扩展阅读
- 曹东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渊源与政策变迁.农村经济,2014,(7):13-18.
- 匡远配,陆钰凤.日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验.世界农业,2016,(10):197-202.
- 陆一香.关于我国农业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3):120-125.
- 杨经伦.国外农业经营的规模政策剖析.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1):52-56.
- 张红宇,张涛.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创设.唯实(现代管理),2016,(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