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这个概念主要是伴随着南方沿海城市的季节性和阶段性招工难现象而提出的。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民工荒”现象:①节假日期间的招工难现象。例如很多农民工返乡过春节而导致招工难。②经济低迷过后的经济复苏所导致的招工难现象。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不少企业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以后出现的用工反弹。
“民工荒”是一种短期现象。在短期内,工资具有刚性,调整较慢,随着劳动力的供给突然减少或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明显增加就会出现民工短缺;而在长期内,工资会进行调整,当出现“民工荒”时,工资会提高,一方面会刺激民工市场劳动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会抑制对民工的需求,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会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被迫退出市场。
站在用工企业的角度来说,“民工荒”不是件好事,这意味着用工企业要么招不到工人,要么必须提高工资从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站在民工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找工作变得容易,而且通常会伴随着工资的提升,是一件好事。而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说,“民工荒”是一件不值得担心的事情,它通常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或复苏。
虽然在世界任何地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波动,但是也必须看到“民工荒”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例如,由于春节期间大规模民工返乡所带来的“民工荒”就有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独特影响。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或者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而无法在城市安家,导致夫妻分离、父母与子女分离,唯有利用春节才能与家人团聚。而阶段性的经济低迷过后的经济复苏也与产业结构和用工制度有关。很多企业的技术含量不足,身处产业链利润最低的低端制造业环节,本身也没有实力给民工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同时也为了躲避保险金和养老金等,不愿意给予民工以长期合同,从而很容易导致在行情不好时随意地裁撤工人,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又更容易出现“民工荒”。
因此,更需要关注的是“民工荒”背后的民工的生存状态问题,而不是企业招不到工人的问题。要改善民工的生存状态,则需要打破城乡二元机构,给予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等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