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控制人口数量政策。是指控制农村人口过快或过慢的增长,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环境所颁布的相应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主要措施有法律措施,即通过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规范公民的生育行为,调节公民生育子女的数量;行政措施,即通过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经济措施,即运用经济利益导向,引导公民节制生育;技术措施,即通过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提供优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和方便公民避孕节育。②提高人口质量政策。是指提高公民的文化内涵,针对人口生理素质、文化教育程度、道德思想水平等良好素质方面的提高从而出台的相关政策。提高人口质量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③调整人口结构政策。是指为了促进未来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根据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调整人口结构离不开对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约束,人口质量是人口质的规定性,是人类与自然界做斗争的主要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文明的基本要素。人口素质过低,往往是引起人口数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动机,导致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低,包括人口平均寿命短这个重要内容,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流行瘟疫时,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差,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从而造成人口数量不足。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调整人口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人口政策
政府根据农村人口增长过快或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采取的旨在影响生育率、死亡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生理素质、文化教育程度、道德思想水平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以达到预定的与农村人口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 英文名称
- rural population policy
- 所属学科
- 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农村人口政策的发展阶段:①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阶段,不限制生孩子的个数。②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转变酝酿阶段。③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阶段。④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但未全面开展。⑤1971~1979年,全面推行二胎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⑥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男女双方均未生育,经依法登记结婚后,可以自愿安排生育第一个子女。⑦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农村户口,如果只生育有一个女孩,经批准原则上还可再生育一胎,而按照城市人口生育政策,原则上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⑧1991~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与稳定。⑨2013~2015年,单独二孩政策时期,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⑩2015~2021年,开展了全面二孩政策,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中国开放了三孩政策,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
中国农村人口发展不仅表现出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少子老龄化等与城市人口发展相类似的“城市化”(此处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问题,也表现出教育水平低、青壮年人口外流、人才匮乏等问题。受此影响,中国农村人口发展已出现与城市人口发展相同的“城市化”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除了“城市化”问题外,中国农村人口发展还存在与城市人口发展相反的“逆城市化”问题,即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这使得农村人口发展面临了双重问题。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留住人才,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不要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