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政策 . 农业结构政策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

/agricultural regional structure policy/
条目作者姜会明

姜会明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9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20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为促进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集中,增强区域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而制定实施的农业区域差异化定向扶持的行动准则。

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regional structure policy
所属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相应的,其政策支持度与倾向性也存在差异。农业区域结构政策有效解决了国家宏观政策空间尺度过大和政策“一刀切”,明确了各区域战略定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序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走向农业现代化。中国经过农业区域结构政策引导的发展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养殖业优势区域和水产品养殖带等布局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目标主要有:①发挥本地优势,参与全国农业分工协作,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业利益。②充分发挥国内各区域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提升主产区,建立功能区,建设保护区,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③追求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作,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④促进落后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⑤不断促进各区域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是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结构的假定下建立的,因此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以及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运行的法规是实施区域政策的前提条件。政府制定农业区域结构政策要遵循:①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市场导向原则;③发挥优势原则,重点集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④组织引导原则;⑤注重科技进步原则;⑥全产业链开发原则。

制定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本地实际,选择特色和优势农产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的水平确定农业区域结构的模式与推进的进程。

改革开放前,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恰当地要求林区、牧区、渔区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做到粮食自给,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缺乏。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一定要按照各地区的特点,适当地集中发展。”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委员会,随后各地陆续成立相关机构,推动农业资源调查、农业部门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和专题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其间全国共有2108个县完成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国家、省、地、县纵向配套的农业资源与区划体系,取得全国农业现状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一批重要成果。1986年一号文件指出:“各地,首先是县一级,要继续做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做好社会经济调查,制定本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全面发展地方经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中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农产品市场和加工布局、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使其立足粮食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为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农业农村部陆续颁布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和2008—2015年)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和(2013—2020年)。在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编制形成,在该规划中,通过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成为此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农业区域结构政策还表现在地方发展规划中的涉农内容方面。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就提出,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又如《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坚持稳粮强农”作为首要原则,要求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如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地方规划要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恢复性生态工程,抓好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草原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环境综合治理。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制定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完善和实施中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布局规划,为农业产业区域差别化政策的实施提供前提。

不同地区分别采取差异的政策。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较充裕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实现农业“精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单位农业资源收益水平,充分提高有限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中国走高效优质农业供给之路做出表率。中部地区要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充沛的有利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正所谓“无粮不稳,无商不活”,中部很多地区都是中国传统产粮大省,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地区,要在国家推行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配合下,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经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应。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条件,实现“多元化”经营;应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将畜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与特色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实现“多元化”生产,这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实现农村资源充分利用。

在加强农业区域分工的同时要加强协作。强化产业一体化驱动力,推进区域产业融合进程。

  • 李苏.论我国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1,(2):52-54.
  • 谭灵芝.适应性政策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0):1850-1858.
  • 张畅嘉.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机制的探讨.农业与技术,2017,37(10):17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