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物论》中也写道:“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这些都表达一个观点,即万物都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包含若干阶段。屈原《天问》开始几句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也是对天地起源过程的思考。战国中期偏晚的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篇把“太一”作为天地起源的起始点,认为太一首先生成水,水与太一相互配合而生神明,神明配合而成阴阳,阴阳配合生出四时,四时配合生出冷热,冷热相配生成燥湿,燥湿相配生成岁。
汉代出现了几家更加具体详细的天地起源学说。《淮南子·俶真训》进一步阐述了《庄子·齐物论》关于起始和有无观点,而紧随其后的《淮南子·天文训》则描绘了这样一幅天地万物起源的图景:天地还没形成之前是一片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混沌,叫作“太昭”;支配和充斥天地万物的“道”在这种“虚霩”(空虚开阔的状态)中开始出现,于是“虚霩”中生出了“宇宙”(空间和时间),“宇宙”又产生出元气;元气中存在界限,清轻之气向上弥漫形成天,重浊之气在下凝聚形成地;清轻之气的合聚比较容易,重浊之气的凝结比较困难,所以天首先成形,地后来才成体;天地的精气相互重叠,生成阴阳二气;阴阳的精气交相为政,生成四时;四时的精气分散开来,生成万物;阳气聚在一起久了,积累的热气生成火,火气的精华形成了太阳;阴气聚在一起久了,积累的寒气生成水,水气的精华形成了太阴(月亮);日月溢出的精气形成星辰;天是日月星辰的载体,地是水和尘土的载体。
西汉末期的《易纬·乾凿度》也本着“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讨论了“乾坤安从生”的问题,把天地起源的过程分成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几个阶段:太易时气还没出现,太初时开始出现气,太始时开始出现形状,太素时开始出现有质地的实体;气、形状和质地具备之后不会马上分离,处在“浑沦”状态;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的潜在演变,最后产生了形变,使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在下成为地。东晋《列子·天瑞篇》也重述了这一观点。
东汉张衡在《灵宪》中提出了一种与浑天说相对应的天地起源说,把天地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太素”之前只有一片虚无缥缈、寂静无声、难以描绘的虚空,这种状态叫作“溟滓”,持续了很长时间,是道的根本;道根建立起来后,虚无中产生了元气,进入“太素”阶段;此时元气仍然混沌不分,没有固定形体,运动速度也未可知,这种状态叫作“庬鸿”,是道的主干,也持续了很长时间;道干发展起来后,元气开始分离,分出了刚柔和清浊,形成外面的天球和内部的大地;天之体处于阳的位置,所以形状浑圆并处在运动之中;地之体处于阴的位置,所以形状扁平并处在静止之中;运动的天行使施与的角色,静止的地行使合化的角色,通过精气的交合发育,产生出日月星辰、四季寒暑,进而孕育出各种生物;这个状态名叫“天元”,是道的果实。
南宋的朱熹抛弃了天地起源于混沌和虚空的观念,而认为:“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得许多渣滓。里面无出处,便结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这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也就是把天地万物的起源归结为阴阳二气的涡旋运动。
在关心天地起源的同时,中国古人也思考过天地的终结问题。东晋《列子·天瑞篇》中“杞人忧天”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的发生,终日寝食难安。有人去开导他,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天是无限大的气,地是无限大的固体硬块,不会坠坏;日月都是会发光的气,掉下来也不会伤人;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第二种认为,担心天地毁灭为时过早,但说它们不会毁灭也不对;到了要毁灭的那天,怎能不令人担忧?列子自己的结论是:天地坏与不坏,是我们无法知道的,何必要为此事担忧?
传入中国的佛教认为,任何世界都会经历“成”(起源)、“住”(稳定)、“坏”(毁灭)、“空”(消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叫一小劫,四小劫之后是一大劫,这样的劫会一直循环下去。与佛教观点相似,北宋邵雍提出了“元会运世”的循环论,认为1元=12会=12(会)´30(运)´12(世)´30(年)=129600年,每过一元世界就要经历一次生与灭的交替。这种观点受到朱熹等大批宋明学者的赞同。
佛教中还认为,一佛世界中存在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均有自己的须弥山、大海、日月星辰和风火水土四轮等。元代邓牧在《伯牙琴》中也提出了一种多世界说,认为天地就像是果树上的果子和国家里的人;一棵树上的果子和一个国家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所以我们的天地之外肯定有其他天地。另一部元代著作《琅嬛记》则提出了一种多世界循环说,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无限多的天地,就像一个天地里有无限多的人一样;一个天地是有生有灭的,但那个由无限多天地构成的世界却是无始无终的。
明清之际,揭暄在《璇玑遗述》中提出了一种涡旋式天地起源学说。他认为最初世界上存在的只有虚空,后来才从虚空的“中”点上产生出元气;元气通过摩荡就形成“微氲”和“微尘”;“微氲”经过“裹旋以空内”过程形成日月星辰,“微尘”则通过“环转凝中”形成地球。他还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存在着多个我们这样的世界。这些世界是彼生此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