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研究专家J.尼尔森与计算机科学专家B.施奈德曼分别撰写了关于系统可接受性框架的文章,指出可用性是“有用性”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产品可用性是特定用途为特定用户使用时所具有效率和有效性的用户主观满意度:有效性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用户在完成特定目标或任务时所具有的完整度和正确性;而用户在完成特定任务和目标时正确性和完整度与所用资源之间的比率则称之为效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主观满意感受则是满意度。产品作为用户感知和使用的直接对象,包含多种影响可用性表现优劣的关键因素,如产品造型、操作界面和交互机制等。这些可用性指标一般分成获取主观用户体验、评价及感受的指标和在使用产品并执行特定目标任务时用户感受的感知指标。
测试方法包括:①认知模型法。包括并行设计、GOMS、人机处理器模型、击键水平建模。②检视法。包括卡片分类、树形测试、同理心、启发式评价、可用性检视、Pluralistic检查、一致性检验、活性分析。③查询法。任务分析、焦点小组、调查问卷。④原型法。快速原型。⑤测试法。包括度量法、远程可用性测试、移动端远程可用性测试、有声思维、RITE法、共现法、基于构件的可用性测试。⑥其他方法。包括认知走查、基准测试、Meta分析、人物角色。
可用性研究的优点有:①通过增加销售额提高收入。②提高用户效率和用户满意度。③降低开发成本。④降低支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