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德国生物学家G.J.F.克勒[注]和阿根廷生物学家C.米尔斯坦[注]创立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引发了一场革命,也为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单克隆抗体是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性抗体,使得原先无法用多克隆抗体识别细胞表面数以千计种不同分子的难题得以解决。随后,许多免疫学家、血液病学家、细胞生物学家采用此项技术,以特定的细胞如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注])、胸腺细胞、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等为抗原,在短短几年内制备了数量众多的针对膜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由于当时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主要是针对白细胞,因而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其识别的相应膜分子被称为白细胞分化抗原,因此,白细胞分化抗原最初是指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注]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际上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许多白细胞分化抗原表达在不同分化阶段的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还广泛分布于非造血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白细胞分化抗原不仅参与了机体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效应等整个免疫应答过程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临床医学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免疫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白细胞分化抗原大多是跨膜的糖蛋白,含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有些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PI[注])连接方式“锚定”在细胞膜上;少数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糖类。根据白细胞分化抗原胞膜外区结构特点,可分为不同的超家族[注],如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注])、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型凝集素超家族、整合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注])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注])等。
自1982年至2014年,已先后举行了10次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国际协作组会议(IWHLDA[注]),并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同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注]。并非所有的白细胞分化抗原都以CD编号命名。一般来说,已命名CD的白细胞分化抗原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功能,并有相应质量好的单克隆抗体。应该注意的是,随着人类功能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深入以及免疫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逐渐被细胞分化分子(CDM[注])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