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新英格兰地区康涅狄格州丹伯里,卒于纽约。其家族以经商为业并积极参与诸如反蓄奴等社会活动。他的父亲在南北战争中曾任北方军乐队队长,战后以音乐为职业,在丹伯里弹管风琴、教学,为村民组织铜管乐队和音乐活动,也曾在家族的商行工作。他的家乡新英格兰是美国文化的摇篮,也是具有民主倾向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潮活跃的地区。艾夫斯的父母均为这个思潮的积极拥护者,与以R.W.爱默生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不属于该运动的进步文艺家马克·吐温、音乐家S.C.福斯特等有很深的交往。从少年时代开始,艾夫斯就深受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该思潮强调人的直觉,重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提倡发扬精神的至高无上,呼吁创造民族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文学艺术等。
艾夫斯,C.E.
(1874-10-20~1954-05-19)
美国作曲家。中文全译名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
- 英文名称
- Charles Edward Ives
- 全名
- 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
- 国籍
- 美国
- 出生日期
- 1874-10-20
- 去世日期
- 1954-05-19
- 出生地点
- 新英格兰地区康涅狄格州丹伯里
- 去世地点
- 纽约
- 代表作品
- 《七月四日》《普特南露营地》《第三交响曲》等
艾夫斯5岁随父亲学钢琴和管风琴,后来他的演奏和炫技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4岁已是全州教堂正式管风琴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学习了和声、对位法,广泛接触了欧洲作曲家及美国第二新英格兰学派作曲家,如J.K.佩因[注]的作品,并为钢琴、管风琴、剧院乐队、教会礼拜仪式等创作了最初的作品。艾夫斯在父亲的铜管乐队中任打击乐手,使他接触了大量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民间音乐、流行歌曲、乡间铜管乐、墨面艺术等,从教会音乐和世俗音乐两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父亲对不协和音响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带他聆听大自然和人间的不协和的声音或做各种实验,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894年9月,艾夫斯入耶鲁大学,仅6周后,一直指导和关怀他的父亲中风病逝。在大学期间,他的老师第二新英格兰学派作曲家H.帕克[注]鼓励他用模仿的方式学习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体裁。虽然因艾夫斯热衷于探索不协和音响,师生间的矛盾很大,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实际上从帕克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对位技术、主题发展、配器和对大型曲式的把握以及宗教合唱的创作等,并从帕克那里接触了自律性的艺术音乐观念。大学的其他功课,特别是英语与文学课程对他以后选择诗歌的品位和标准产生了很大影响。此时,艾夫斯在纽黑文弹管风琴中心教堂唱诗班的指导J.C.格里格是他的挚友,对他后来的著述很有影响。经过大学的学习,他在古典传统音乐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创作是歌曲《夏天的田野》,宗教合唱《全能的宽恕者,请看顾我》,以及《第一交响曲》等。这些作品中,有的是对德国艺术歌曲创造性的模仿,有的采用了帕克的风格,有的可看出欧洲大师的创作影响及艾夫斯的独特处理。
艾夫斯1898年毕业时,已经有11年的创作经历。尽管很想当一名作曲家,但考虑到靠音乐难以维持生计,还是决定经商,经由亲戚介绍,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却仍先后在新泽西和纽约的教堂任管风琴师,并在工作之余创作,主要写艺术音乐,包括法国歌谣曲、用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创作英文歌曲等。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采用了自己早年写的赞美诗的曲调和读书时学会的传统手法进行发展、展开,把美国清教徒的精神融入艺术音乐里;在一系列以赞美诗为主的圣乐合唱作品中,他用“诗篇”做了各种不协和音、音块的实验(如第67,24,25,150首等)。此间最突出的作品是7个乐章的康塔塔《“天国”》,从中反映了老师帕克的清唱剧《霍拉·诺维西玛》的影响。
1902年,艾夫斯辞去教堂管风琴师的职务。在音乐方面,完全为自己的兴趣而创作。此后,他的创作更加趋于实验性。在这时期创作的室内乐《根据“阳光明媚的海岸”作的四个调的赋格曲》《自教堂顶和山》《果断的广板之一》《果断的广板之二》《未被回答的问题》《谐谑曲:跑一圈再回来》《第二交响曲》等就有复合调性与无调性的卡农、由节奏与音高和音调形成的多声部、无调性与调性的结合等实验。在《第二交响曲》中,他加进了美国的教会赞美诗、民间提琴的曲调、福斯特的歌曲等,使之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风格相融合。在《四首拉格泰姆舞曲》中,他还吸收了美国当时的曲调和节奏因素。
1905年,保险公司受纽约法律部门的调查,事务所最后被解散。这次调查虽然他本人没有受牵连,但造成他两次重病。1906年在养病期间,他跟自己的搭档迈里克商议建立另一个事务所,挂靠在该公司的子公司华盛顿人寿保险之下,称艾夫斯事务所,1907年开业。1908年与一位护士结婚。
艾夫斯在保险事业中做了许多被公认的开创性的工作。他的事务所经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萧条的严峻考验,非常成功。与此同时,他保持了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当时许多人知道他是位有成就的商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位作曲家。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10年,恰恰是艾夫斯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在创作中,他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进行了回忆,许多创作从某种意义上又试图实践父亲对音乐的想象。他采用丰富多彩的题材一连创作了诸多回忆家乡生活和美国历史的作品,包括南北战争、乡间铜管乐队、节庆活动、露营集会等,如《国内战争阵亡战士纪念日》《七月四日》《普特南露营地》《波士顿中心的圣·戈登纪念碑》《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罗克斯特里恩山加入人们户外的集会》等;又创作了取材于作家爱默生、R.布朗宁、N.霍桑、H.D.梭罗等相关题材的大量音乐作品,还有反映他对社会看法的歌曲《伦敦西区》《多数人》和其他乐曲,如钢琴曲《第九练习曲:1830和1840年代的反废除奴隶制的暴动》等。这时期,他作品中继续采用美国风格的曲调作乐曲的主题,但方法比较特别:如《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三乐章、《第四首小提琴奏鸣曲》和《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多数乐章中,作为主题的赞美诗的曲调只是在结束附近才完整地出现。艾夫斯的这种方法也吸收了传统的因素,包括主题的展开与再现、19世纪在大型作品中对主题进行积累的做法,以及管风琴创作在处理前奏曲时用赞美诗的动机进行即兴发挥的做法等。这些作品中,艾夫斯将调性与无调性、传统与实验相混合,对现成的曲调有时直接采用,有时却截取其中的片段加以发展、变化。这时期的许多作品的标题性清楚可见。除上述作品外,还有《斯托克布里奇的霍斯托尼克河》《中央公园的夏夜》《华盛顿的诞辰》等。
1912年,他在丹伯里附近的西雷丁西边买了一座农场,盖了房子,每年到这里住半年,其余时间在纽约。由于夫人不能生育,他们就让艾夫斯弟弟的6个孩子轮流每次一二人来住。他们用自己的钱开设了一个旅店给城里的穷人来住,第二批房客有个两岁的病女婴,艾夫斯夫妇照顾之后,收养了她,取名E.O.艾夫斯。
到此为止,艾夫斯的作品几乎没有得到公开演奏。只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名指挥W.达姆罗施[注]于1910年指挥试奏《第一交响曲》中的部分乐章。偶尔有音乐家被请到家中试奏他的个别作品,1917年艾夫斯侄子的小提琴老师曾在卡内基大厅为一些被邀请的听众演奏了《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1918年底他患心脏病,休息了一年。此间,他创作了《第二钢琴奏鸣曲“麻省·康科德1840~1860”》和与之相关的文字著述《写在一首奏鸣曲前的文章》,1920~1921年,自费出版了这两部作品并寄送给他认为可能对此发生兴趣的音乐家、评论家。1919~1921年,艾夫斯整理了《114首歌曲》,并于1922年自费出版,也把它寄送给音乐家和评论家。第一个注意并宣传、评论艾夫斯作品的人是作家H.贝拉曼,以后,钢琴家E.R.施米茨组织两架钢琴的《三首四分之一音作品》和《第四交响曲》前两个乐章的演出。
1919~1920年初,艾夫斯完成或修订了许多作品。其中把一些原来独立的作品组合成套曲,如《一部交响曲:新英格兰假日》《管弦乐套曲之一: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管弦乐套曲之二》,又写了《第四交响曲》等。他1919年准备写《第三管弦乐套曲》(未完成),同时继续创作1915年开始的非常复杂的《宇宙交响曲》。1920年还写了重要的合唱《诗篇90》。由于长期过着经商和创作的双重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上述繁重的创作耗尽了他的精力,以致1927年初,他不得不停止创作。他的最后一首新作是歌曲《日出》(1926)。
1930年他因健康关系退休。20年代末,由于作曲家H.考埃尔、指挥家N.斯洛尼姆斯基[注]、作曲家A.科普兰、钢琴家J.柯克帕特里克[注]等人的积极支持和宣传,艾夫斯的一些作品在美国和欧洲得到了演出和出版。1945年,艾夫斯被选入国际艺术学院。1947年,他的《第三交响曲》获普利策奖。艾夫斯被认定是美国现代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本人则继续抄写、修改自己的作品,还口述了自己的生活和对音乐的回忆。1954年在一次手术后中风逝世。
艾夫斯的音乐在他逝世后得到越来越多的演出,其声望也在其逝世后不断提高。1955年出版了第一部艾夫斯传,1960年出版了详尽的艾夫斯作品目录。1965年他的《第四交响曲》完整出版。1972年,他的《回忆录》及其他著述出版。艾夫斯协会赞助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有关艾夫斯的评论。在1974年艾夫斯诞辰100周年前后,美国的音乐界出现了演奏和研究艾夫斯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艾夫斯的研究进入了更为广泛、深入的领域,取得了更丰硕的成果,如对他的生活、家庭、事业、心理的研究等。在注意艾夫斯创作中的实验性和开拓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他与欧洲传统音乐及浪漫主义甚至和当代人有着深厚的联系。最近的研究还根据他使用的乐谱纸张和手迹考证出他创作的大概时间范围。这个考证确认了他的确早于其他欧洲同时代音乐家做了音乐创新性的技术发明。因此,艾夫斯在美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中,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