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作物而言,尽管杂草的种子细小,但种子量大,且能连续结实。例如:农田常见的杂草藜单株结籽量可高达72450粒,反枝苋单株结实117400粒,新疆三肋果的种子单株可达300000粒以上;而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单株结实可达4万粒,种子量非常可观。杂草的生育期各不相同,有的杂草一年能繁殖几代,有的杂草一年生、两年生或多年生,其生育期较作物短。一年生杂草的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常常同时进行,从出苗开始,到开花结实,一直与作物竞争光照、营养和水分。杂草边开花、边结实、边成熟、边脱落,种子散落进入田间。杂草的成熟期参差不齐,其一成熟就脱落的特性,使得田间杂草的萌发持续发生,与作物的生长期重叠,给杂草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多杂草还有后熟性,即被割除植株上开花受精后的胚珠依然能形成成熟的种子。
杂草种子从母体中脱落扩散后,繁殖体保存在土壤中,在土壤表层及内部形成巨大的种子库。很多杂草种子在土壤中可以休眠多年,遇到合适的条件仍然可以萌发。一旦萌发,常与作物间形成竞争态势,影响作物的生长,降低作物的产量。不仅是种子,在土壤中也有可繁殖的营养体存在,并能形成新的植株。土壤中杂草的种子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随时都有输入和输出发生。当输入大于输出时,种子库就增加,反之则减少。杂草的繁殖能力是决定土壤中杂草种子库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影响杂草繁殖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生育期的长短、各种气象条件,如温湿度、光照条件等。这些是决定杂草繁殖能力的重要因子。其次是杂草的生物型。同一种杂草具有不同的地理种群,其生物型的差异也能引起杂草繁殖能力的差异。再次是农田耕作条件的影响,比如灌溉、施肥、耕作制度等,种植的作物品种、作物密度等对杂草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都有影响;最后是杂草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以及与农田作物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既包括地上部的竞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光资源的竞争,同时也包括地下部的竞争,即根对水分和营养吸收的竞争。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到杂草产生种子量的大小,并间接影响到土壤中杂草种子库的构成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