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类杂草不仅在大豆田发生危害,也在其他豆类作物田发生危害,故统称为豆田杂草。本词条主要叙述大豆田杂草。
豆田杂草
持续在豆田发生并危害豆类作物生长的草本植物。多是一类适应旱地生长的植物。
- 英文名称
- weeds in bean field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大豆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栽培,古代称作“菽”。大豆的祖先野生大豆在中国遍布南北各地。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三个主要栽培区域,即北方春作大豆区(北方区)、黄淮海流域夏作大豆区(黄淮海区)及南方多作大豆区(南方区),培育出了春、夏、秋不同类型的大豆栽培品种。伴生植物大豆田杂草也随之形成不同的区域性类群。据全国农田杂草考察组1981~1985年调查,全国大豆田草害面积平均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0%左右,中等以上草害面积约为53%,每年损失大豆15亿~20亿千克,占大豆总产量的9%~14%。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化,除草剂长期大量地使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一些耐药性较强的次要杂草上升为主要杂草,多年生杂草发生加重,抗药性杂草增加,农作物药害发生频繁。大豆田杂草防除经历了传统的人工锄草、人工锄草结合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到化学除草为主结合农业防除、生态控草、生物除草等杂草综合防控的发展过程。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减少,大豆田杂草防除仍是以化学除草为主。因此,综合防控技术将是未来杂草治理的发展方向。
在全国范围内,可以侵入大豆田的杂草有23科68属90余种。但各栽培区中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主要杂草只有20余种,且主要杂草种类有所不同。
北方春大豆区(以黑龙江为例),一年一熟制,前茬作物一般为大豆、玉米,较少有小麦、杂粮等。据调查,大豆田杂草有86种,出现频率达3%以上的常发性杂草有34种。其中一年生禾本科杂草6种,一年生阔叶杂草18种,多年生杂草10种。黑龙江大豆主栽区优势杂草有20余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稗、金色狗尾草、狗尾草、马唐、野黍等;一年生阔叶杂草主要有藜、本氏蓼、反枝苋、苍耳、龙葵、苘麻、卷茎蓼、鸭跖草、铁苋菜、香薷、鼬瓣花、繁缕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芦苇等;多年生阔叶杂草有刺儿菜、苣荬菜、问荆等。其中野黍、苘麻等的危害有上升趋势,芦苇、刺儿菜、苣荬菜、问荆等多年生杂草及鸭跖草是较难防除的杂草,其中刺儿菜、苣荬菜、鸭跖草是东北地区最难防除的恶性杂草“三菜”。
北方地区大豆的种植常常实行垄作,行距较宽,到封垄之前大豆对地面的覆盖率很小。自播种开始到8月末不间断有杂草发生。前期,一年生早春杂草占优势,过去往往采取播前除草及芽期苗耙除草。6月上旬,一年生晚春杂草占优势,对这类杂草多借中耕管理进行防除。由于中耕的局限性,往往只能除掉行间杂草,遗漏的稗、苍耳、藜、鸭跖草、狼耙草、龙葵、蓼(本氏蓼等)、反枝苋、苣荬菜、刺儿菜、芦苇等,进入雨季后生长旺盛,后期株高会超过大豆,危害严重。
黄淮海夏大豆主栽区是中国第二个大豆主产区,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前茬作物一般为小麦,也与棉花、玉米等作物间作。夏大豆主栽区的主要杂草为稗、马唐、牛筋草、金色狗尾草、狗尾草、看麦娘、千金子、藜、反枝苋、马齿苋、牛繁缕、苘麻、苍耳、鳢肠、婆婆纳、铁苋菜、田旋花、香附子、鸭跖草等近20种。
黄淮海夏大豆田杂草有分散发生型和集中发生型2种。前者多发生于失时播种的大豆田,杂草播后10天左右出现萌芽高峰,直到在播后40天才大部分出土,其中禾本科杂草出土稍快,整个杂草出土期可持续70天左右,相对密度大、危害重。后者发生于适期播种的大豆田,在大豆播种后5天出现萌芽高峰,25天杂草出苗率达90%以上,整个杂草出土期早而集中,到大豆封垄后杂草基本不再出土,相对密度小,危害轻,整个出草期持续40天左右。
南方多作大豆区大豆种植面积较小,一年多熟,大豆春、夏、秋季都有播种,少部分地区还有冬播大豆。作物结构较复杂,旱作物以菜田、甜玉米、花生和甘薯田为主。主要杂草为牛筋草、马唐、光头稗、千金子、碎米莎草、香附子、草龙、莲子草、马齿苋、母草属杂草、白花鬼针草、阔叶丰花草、酸模叶蓼、腋花蓼、牛繁缕、龙葵、胜红蓟等。由于南方区雨水充沛,气温较高,无霜期长,气候温暖湿润,在大豆整个生长期都有杂草发生,发生密度较大,危害严重。
不同生态区大豆田杂草的种类和群落组成不同,对不同的杂草和不同的杂草群落,应采用不同的防除技术。在作物轮作制度比较复杂的地区,应选用对后茬作物无残留药害的除草剂;在某些大豆连作地区,可以选择除草活性高、除草效果好、杀草谱广,但会对后茬作物造成残留药害的除草剂。
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化学防除可分为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两种方式。土壤处理选用以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兼防小粒种子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甲草胺、乙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和精异丙甲草胺等;在大豆连作区还可选用广谱除草剂异草松、咪唑乙烟酸等。茎叶处理可选用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如烯禾啶、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唑禾草灵、精喹禾灵等。
防除阔叶杂草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首选噻吩磺隆、丙炔氟草胺、唑嘧磺草胺。一般不建议选用2,4-滴异辛酯、嗪草酮,因为2,4-滴异辛酯存在产生二次挥发药害的风险,嗪草酮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条件下,遇长时间降水易产生淋溶药害。茎叶处理可选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氟黄胺草醚、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氯酯磺草胺、乙羧氟草醚等。在大豆连作区也可选用广谱除草剂异草松、咪唑乙烟酸等做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
通常情况下农田杂草都是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混合发生的,因此应尽量选择广谱除草剂,二元或三元混配制剂,除草剂单剂现混现用。大豆连作地区可以选择广谱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异草松等,在作物轮作地区不推荐这两种药剂。根据田间杂草种群类型,如禾本科杂草占优势,应选择以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除草剂、混配制剂或选择单剂现混现用,后者的选择性更灵活。
东北春大豆田恶性杂草最突出的是“三菜”,即鸭跖草、苣荬菜、刺儿菜(大蓟、小蓟),此外还有问荆、芦苇等,在局部地区发生危害严重。南方夏大豆田香附子危害较重,大豆菟丝子在春大豆和夏大豆田均有发生。通过合理轮作、适时耕作、适时播种、加强检疫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结合除草剂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防除大豆田的恶性杂草。在大豆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体系中,可以在禾本科作物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来防除鸭跖草、苣荬菜、刺儿菜等杂草。通过伏、秋深翻深耕,播前整地等措施,可减少恶性杂草发生数量70%,并可切断某些多年生宿根性杂草的地下根茎,同时能诱导杂草出苗均匀,为化学除草创造条件。大豆田化学除草结合2~3次机械中耕,可大大提高除草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待大部分恶性杂草已出苗,先施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防除,再进行播种。种子调运检疫措施可以阻止和减少恶性杂草的种子长距离传播。
耕作制度对杂草的发生、危害和防除有一定的影响。深翻地是防除多年生杂草的有效措施;机械中耕通过覆土将作物生长期间萌发出土的杂草覆盖到土层下,使其窒息而死;利用旋转锄或耘锄等除草机械,能铲除一部分田间杂草。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生态区的大豆栽培方式有所不同,在一年多熟制种植地区有夏大豆、秋大豆,在东北一年一熟制种植区只有春大豆。通过不同的栽培方式或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发生和生长发育。如大豆的窄行密植栽培方式,就是通过增加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作物与杂草的空间竞争力,从而达到控制杂草的目的。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地防除一些难防杂草。例如,通过大豆与小麦或玉米轮作,可以在小麦或玉米田利用化学除草来防除大豆田难以防除的阔叶杂草(如苣荬菜、刺儿菜、卷茎蓼等)。
秸秆覆盖或塑料地膜覆盖等农艺措施对大豆田杂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大豆播种后因干旱对出苗的影响,并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农田杂草防除最传统的方式就是人工锄草,但在除草剂应用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虽然人工锄草已不再是主要的和唯一的杂草防除手段,但人工辅助防除杂草仍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大豆田难防恶性杂草的防除,化学除草效果差时田间残存杂草的防除,施药不均匀时田间剩余杂草的防除,大豆生长后期田间大草的清除等,均离不开人工辅助除草。
某些农田周边生长的杂草会逐渐向农田蔓延而成为农田杂草,田边的草荒也可能侵入到田间造成田间草荒,再者田边的杂草种子也会传播蔓延到农田中。清除田边杂草,就相当于截断一部分杂草的种子来源,可以大大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库的基数,控制杂草种群的发展。
“鲁保一号”(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对大豆田的中国菟丝子、南方菟丝子等均可浸染致病。草茎点霉SYAU-06菌株是从自然发病的鸭跖草叶片上分离得到的,对鸭跖草有较强的致病力。粗毒素对大豆、花生等作物安全,对鸭跖草、藜、反枝苋等杂草有致病性。从马唐罹病植株上分离到6种病原真菌,其中中隔弯孢菌株对4叶期以下的马唐有极强的致病作用。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大豆、水稻、玉米等作物及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等草坪草十分安全。小藜对画眉草弯孢霉菌株QZ-2000毒素最为敏感,大豆、棉花和番茄对该毒素不敏感。
据报道,盾负泥虫可以取食农田中的鸭跖草,有控制鸭跖草生长繁殖的作用。用10科23种农作物和农田杂草对盾负泥虫的食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盾负泥虫成虫只取食鸭跖草,对其他10科22种植物,包括小麦、玉米、菊花、4种豆类、3种蔬菜和12种杂草均不取食。
通过杂草检疫措施,防止危险性的恶性杂草的传播和入侵,做好杂草检疫工作,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春大豆区北部连作大豆田,因长年使用单一除草剂,已明确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产生了抗药性,氟黄胺草醚对反枝苋的防效显著下降,增加用药量也不能有效防除。需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防除抗性杂草。
扩展阅读
-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 苏少泉,宋顺祖.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王险峰.除草剂使用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 郭凤根,李扬汉.检疫杂草菟丝子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植物检疫,2000,14(1):29-31.
- 朱云枝,强胜.马唐病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致病力测定.中国生物防治,2004,20(3):206-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