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杂草学 . 杂草分类 . 〔地理起源分类〕

外来杂草

/exotic weed/
条目作者冯玉龙曲波
条目作者冯玉龙

冯玉龙

曲波

曲波

最后更新 2023-09-15
浏览 190
最后更新 2023-09-15
浏览 19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被引入到新生态环境,能在其中自然延续种群,并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一定威胁的草本植物。

英文名称
exotic weed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外来杂草可以是耕地杂草,也可以是非耕地杂草;可以是水生杂草、草地杂草、林地杂草,更多可能是环境杂草。由于外来杂草多数属于具有入侵性的外来植物,且多数入侵性较强,危害较重,因此也常被称为外来入侵植物、外来有害杂草、外来入侵杂草等。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有学者使用“外来杂草”这一术语,50年代后该术语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外来杂草原指来自其他国家的杂草,近年来也包括在与原生境不同的区域建立稳定种群的杂草。21世纪后,“外来杂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据记载,汉朝开辟丝绸之路,16世纪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两个与国外频繁进行贸易的高峰期,有意引进了一些经济植物,其中一些种类逸生成为外来杂草。18世纪前中国外来杂草种类增加缓慢,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中国外来杂草种类增速加快,20世纪后期随着对外贸易无意引入的危险性杂草种类迅速增加。能否在引入地自然延续种群,是外来杂草与外来作物的区别所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外来杂草的籽实或营养器官能较好地保存到下一个适宜的生长季节并能顺利发芽生长。每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各自的外来杂草。原产中国的许多植物也可能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成为外来杂草。如原产中国的大狗尾草野葛等成为北美重要的外来杂草。

中国约有外来杂草379种,隶属于69科,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和禾本科,其他种数较多的科为豆科、苋科茄科玄参科等。依据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原产地自然地理分布信息、入侵范围和所产生的危害,闫小玲等把中国外来杂草划分为5个等级:在国家层面已经对经济或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与严重影响,入侵范围1个以上自然地理区域的种类为一级;在国家层面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损失或明显影响,并且至少在1个以上自然地理区域分布的种类为二级;在1个或1个以上自然地理区域分布并造成局部危害,但尚且没有造成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危害的种类为三级;不论入侵范围广泛与否,根据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已经确定其危害不大或不明显,并且难以形成新的入侵发展趋势的种类为四级;主要是一些出现时间短或最新报道的、了解不深入而无法确定未来发展趋势的物种为五级。中国先后公布了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包括的外来恶性杂草有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假高粱和马缨丹。第二批包括三裂叶豚草大薸加拿大一枝黄花蒺藜草银胶菊黄顶菊土荆芥刺苋和落葵薯。第三批包括反枝苋、钻形紫菀、三叶鬼针草小蓬草苏门白酒草一年蓬假臭草刺苍耳圆叶牵牛和长刺蒺藜草。由于经济发展和气候条件差异等原因,中国外来杂草的种类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到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外来入侵杂草的物种数是西北地区的3~4倍。

中国的外来杂草主要源自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

外来杂草多数作为牧草或饲料、观赏、药用、蔬菜、草坪、纤维、环境等资源植物有意引进,有些由国际农产品和货物的输入裹挟带入,另有些随人类交通工具传播进入。

中国外来杂草传入时间大致可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古代指有记录至19世纪中叶前,近代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现代起自20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古代传入中国的杂草有30多种,近代传入中国的杂草有40多种。

外来杂草能改变生存环境原有区系成分和群落结构,危及本地植物生存,导致本地植物的消失与灭绝,有的还会形成单优群落,破坏并污染当地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灾害发生,如凤眼莲、空心莲子草和大薸等。有的外来杂草能直接威胁人畜健康,如豚草花粉中含有致敏蛋白能引发人类哮喘病,紫茎泽兰所含的毒素易引起牲畜发生气喘病。有的外来杂草能改变土壤结构,与作物竞争营养,造成作物减产,果园产量下降,牧草产量降低,草场退化。有的外来杂草是植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诱发作物发病,增加控制和管理成本。有的外来杂草还能通过杂交和基因渐渗等对本地植物造成遗传侵蚀。

控制外来杂草入侵应加强立法,完善现有的外来入侵生物控制相关法律体系,重视相关基础研究,提高公共防控意识,建立外来杂草信息库,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建设。

预防是控制外来杂草危害的最有效方法,外来杂草一旦入侵成功就很难根除,且需要大量的防控投入。现有的外来杂草中,有近60%是人为有意引种种植后,逸生成外来杂草的。因此,实践中应做到科学引种,尽量避免引入潜在的外来有害杂草;加强海关的检疫,尽量杜绝外来杂草入境。对已经发生危害的外来杂草,应根据发生程度与生境特点采取不同防治的方法,具体包括:①人工及机械防除。零星分布的外来杂草,可利用人工防除;成方连片的杂草,可采取机械防除的方法。②生态管理及生态控制。许多外来杂草具有先锋植物的特征,多入侵裸地、间隙裸地、撂荒地,耕作和农作物种植间隔时间较长的农田、果园、宅旁,应切实加强植被保护,防止毁坏原生植被。③化学防除。用化学除草剂防除局部密度较高的杂草,可以发挥快速、高效的特点,该法在外来杂草的防除中常被用作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实现有限的控制目标。④生物防除。从原产地引进外来杂草的自然天敌,在进行安全性、专一性和生态适应性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释放到野外,控制外来杂草危害。这种经典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经济、环境友好、一劳永逸的优点。但是,引入生防天敌生物因子也有潜在的生态风险,应严格环境安全评价,慎重引入。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利用本地天敌防治外来杂草。⑤综合防治。在控制外来杂草危害的过程中,单一的措施往往不能奏效,可综合应用上述各种防治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此外,加强对已发生的外来杂草的利用研究,也是一种化害为利的防治方法。

  • 马金双.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 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 强胜.杂草学. 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 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