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受多种杂草危害。南北方玉米田因气候、土壤等条件不一致,杂草种类也不同,玉米按播种时间还可划分为春播、夏播、秋播,不同播种时间出苗的杂草各异。玉米田杂草是指发生于上述玉米地的杂草种。
玉米田杂草
发生在玉米田并危害玉米生长的草本植物。包括一年生、越年生杂草和多年生陆生植物。
- 英文名称
- weeds in corn field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玉米(Zea mays)又称玉蜀黍,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起源于墨西哥,16世纪上叶传入中国。中国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2016年种植面积3676万公顷,居作物播种面积之首。从海南岛至黑龙江北部,从台湾及沿海各省到甘肃、新疆以及青藏高原均有玉米种植。它最初种植是作为珍奇的辅助食品,清初以后的200多年里,在全国迅速推广,成为人们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中国主要作为鲜食、饲料、工业和医药原料等。
依据生长季节、自然条件、栽培制度等,中国玉米生产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六个玉米种植区。其中,东北地区及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68%和75%,在中国玉米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农耕史以来,杂草一直伴随着作物生长。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曾经在杂草控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东北地区玉米播种前耕耙、平整土地,生长期内的“三铲三趟”;华北地区播种前旋耕、中耕除草等。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除草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如乙草胺、莠去津等土壤处理剂和烟嘧磺隆等茎叶处理剂的广泛应用,保证了玉米田杂草防控的快速、高效、低成本,也为玉米免耕与轻型栽培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对来讲,玉米在播种后3~4周生长较慢,因此,玉米生育早期是对杂草竞争最敏感的时期,早期的杂草控制非常关键。与小麦等密植作物不同的是,玉米株距及行距都较宽,因此,在玉米生长早期,田间土壤多有裸露,光照及通风有利于杂草发芽、出苗及生长;同时,玉米生育期内高温多雨,杂草生长迅速,控制难度较大。
资料表明,作物因杂草造成的产量损失为10%~15%。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轻简栽培也成为玉米栽培的主要模式,如东北地区大部分玉米田实现了免中耕,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在小麦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玉米。上述种植模式,为玉米田杂草出苗及生长创造了条件,使杂草与玉米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其发生程度加重。据统计,尽管中国玉米田杂草防治率为100%以上,但每年仍有124万吨产量损失。
全国玉米田杂草有460多种,隶属于59科。其中,单子叶5科,双子叶54科。分布广、危害重的玉米田恶性杂草有马唐、稗、狗尾草、牛筋草、马齿苋、反枝苋、凹头苋、铁苋菜、刺儿菜、藜、苘麻、鸭跖草、龙葵、田旋花、打碗花、空心莲子草、鳢肠、香附子、碎米莎草等。受不同生态类型区气候、土壤差异的影响,各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群有较大差异,同时,玉米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的不同也影响杂草群落分布及种群数量。根据杂草种类和区域差异,可把中国玉米田杂草的分布危害划分为6个区:①北方玉米草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中北部及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地区。主要杂草有稗、狗尾草、大狗尾草、金色狗尾草、马唐、苘麻、反枝苋、龙葵、豨莶、铁苋菜、葎草、苍耳、叉分蓼等,以稗、狗尾草及藜科、蓼科、苋科杂草为优势种。②黄淮海夏播玉米田草害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以及京津两市和苏北、皖北地区。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反枝苋、马齿苋、田旋花、藜、苘麻、狗尾草、香附子等。③长江中下游流域玉米田草害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湖南、浙江、上海等地。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千金子、凹头苋、马齿苋、碎米莎草、粟米草、鳢肠、稗、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等。④华南玉米田草害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青葙、胜红蓟、狗尾草、香附子、碎米莎草、臭矢菜、野花生等。⑤云贵川玉米田草害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3省。主要杂草有马唐、辣子草、毛臂形草、狗尾草、尼泊尔蓼、苦蘵、刺儿菜、凹头苋、金色狗尾草、风轮菜等。⑥西北玉米田草害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以及青海、西藏等省区。主要杂草有稗、狗尾草、绿苋、田旋花、大刺儿菜、野葵、苣荬菜、藜、芦苇、酸模叶蓼、问荆等。但由于除草剂的单一长期使用及玉米轻简栽培,上述区域杂草种群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北方玉米种植区禾本科杂草野黍、糠稷及阔叶杂草苘麻、鸭跖草、萝藦,黄淮海玉米种植区酸浆、铁苋菜、苘麻,长江流域玉米种植区千金子、碎米莎草、鸭跖草、鳢肠、铁苋菜,云贵川玉米种植区雾水葛、虮子草、饭包草等发生危害加重。
不同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存在差异。北方地区平原露地玉米一般年份4月末至5月初播种,多年生杂草如苣荬菜在4月下旬出苗,稗、本氏蓼、藜等随着玉米出苗出土量增加,气温升高后藜、苋科杂草、苘麻等出土,5月底至6月上旬杂草出现第一个出苗高峰,此时出土的杂草占总量的60%~70%,对玉米危害较重;7月上中旬随着降水量增加,杂草出现第二个出苗高峰,约占总量的30%,危害较轻。西北覆膜玉米田,杂草出苗比露地春玉米田早而集中,一般在盖膜后5~7天陆续出土,播种后20~30天达到出苗高峰。黄淮海玉米区多采用免耕栽培,上茬出苗的杂草“转嫁”到玉米田,在玉米出苗前发生危害。玉米一般6月初至中旬播种,播后3~7天,马唐、稗、反枝苋等随着玉米出苗大量出土,播后13~22天形成出苗高峰,此后7月上中旬随着降雨出现第二个杂草出苗高峰,之后再出苗的杂草竞争力较低。长江流域玉米田杂草与玉米同时出苗,出苗高峰早而集中,该区域杂草出苗高峰还与降水关系密切,一般一次降雨杂草就有一次出苗高峰。华南地区玉米田在玉米播种前后即有杂草出苗高峰到来,该区降雨频繁,玉米全生育期杂草均可出苗。
中国有近30个除草剂有效成分在玉米田登记。包括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丁草胺、莠去津、氰草津、嗪草酮、氯氟吡氧乙酸、溴苯腈、噻吩磺隆、玉嘧磺隆、烟嘧磺隆、噻酮磺隆、异唑草酮、硝磺草酮、唑嘧磺草胺、苯唑草酮、4-滴异辛酯、麦草畏、二甲戊乐灵等。上述药剂有的作为单剂登记,有的作为混剂登记。按使用时期分为播种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
播种前土壤处理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系采用土壤处理剂,在玉米播种前或玉米播种后杂草出苗前进行喷雾处理防治杂草。常用的土壤处理剂是乙草胺等酰胺类除草剂与莠去津的混合制剂,如乙草胺·莠去津、异丙草胺·莠去津、异丙甲草胺·莠去津、丁草胺·莠去津等;另外氰草津·莠去津等相同作用机理的二元混剂及甲草胺·乙草胺·莠去津、乙草胺·莠去津·2,2-D异辛酯等三元混剂也有使用。茎叶处理剂主要有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莠去津等,常根据田间杂草种类,以单用和混用的方式进行使用。
杂草对除草剂抗性是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杂草产生抗药性不利于除草剂减量使用和杂草可持续治理。除草剂使用中应避免单一除草剂长期使用,而采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轮换使用,方可延缓杂草对除草剂抗药性发生。
对于化学除草剂难治的杂草,如刺儿菜、苣荬菜、问荆等采用人工铲除可防治其在翌年发生危害。采用机械在玉米播种前精细整地和进行生长期内的“三铲三趟”、中耕等措施,创造不利于杂草生长的环境,可较好地防治杂草危害。
种子是杂草传播、蔓延和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危险性杂草种子从国外传入和在国内扩散,对杂草种子的识别及检疫研究日渐受到重视,这在杂草的综合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华北地区玉米田通过采用种子及植株检疫,成功阻止了入侵杂草黄顶菊在县域、省域之间的传播。
耕作措施影响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籽实寿命、出苗,从而影响杂草的发生。研究表明:连续免耕,控草措施不力,会加重杂草发生。但免耕使杂草种子集中在表土层,促进了表土层草籽出土和深层草籽休眠,再配合有效的杂草控制措施如合理施用除草剂等,可以使土壤种子库的杂草种子量减少,数年后,杂草危害可降低到5%以下。轮作及种植覆盖植物或用作物秸秆覆盖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杂草。如玉米采用免耕种植并用上茬小麦残体在玉米播种后覆盖土壤,可以使杂草的密度降低30%~50%,依据杂草的发生情况结合点片喷施苗后除草剂可很好地控制杂草,并使除草剂用量降低。
根据杂草发生造成危害以及防除挽回损失的杂草防除阈值,科学开展杂草防除。在上年度杂草发生不严重、防控良好的玉米田,不除草或点片除草可减少除草投入,实现增产增收。
地膜覆盖特别是黑色薄膜可以有效降低杂草的发生,还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玉米幼苗早发壮苗。在玉米喇叭口期,于田间养鹅,鹅吃草和践踏可以生物控制杂草。